徐靜
【摘要】近些年來,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廣泛關注,一些心理失衡以及錯位問題的出現,給各個家長和學校敲響了警鐘。心理健康,通常指人在情緒良好、智力正常,能夠很好適應環境,并且有著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心理狀態。在心理學中,學前兒童的心理狀態正處在一個十分關鍵的基礎時期,這一階段的心理健康是以后成長過程中的發展前提。從生態學的角度進行兒童心理學課堂的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人生提供健康的心理狀態。
【關鍵詞】生態課堂 學前兒童 心理學教學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214-02
當今社會,國家最需要的人才是綜合型人才,能夠在多方面進行有效培養的人才,這就對人才的心理素質有著更高的要求,所以當前教學領域也要關注學生心理的狀態。教學改革在不斷推進,而生態課堂理念的提出也是在教學改革的推動下進行的,是對傳統教學的一種超越和創新,通過生態學的理念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而生態課堂在學前兒童心理學教學當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不但實現課堂效率的提高,也完成了教學目標。
一、生態課堂的含義和特征
當代的教學理念是不斷踐行“以人為本”的過程,教育過程應該充分考慮到生命的靈性所在,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要不斷進行開發以及激發,這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實現人的主體性的關注,實現教育的最終的追求目標,我國課堂教學關注的是教學環境的作用,主要目的就是通過一些形式建立一些有活力、開放性的教學模式。這種不斷進行生態課堂改革的過程是教學改革的發展必然階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實現開放、合作、平衡的狀態就是生態意識的開展,就是通過生態觀念將教學改革貫徹落實,打破傳統單一、死板的教學方式,對于生態主體性的教學方式的不斷應用,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進行教學的改革,在生態課堂上,實現教師與學生平等化的交流,通過這種和諧的學習環境,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情況,進而促進教師不斷學習成長。但是首先要強調的是要對教學課堂進行重建,對于當代的課堂發展進行理論的研究,對于傳統的教學課堂要進行合理的超越,進而實現現代教學發展。
(一)生命性
生命課堂重視課堂的生命性特點,教育的過程中涉及到的是人的教育,所以教育一定要關注到生命的重要性,重視學生的主體特點,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生命主體的社會價值是需要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是通過教學實現個體的精神性的成長,在教學過程中的活動能夠有效實現生命的維系。所以學校要將教育的生命性重視起來,辦學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所以教學過程中要體現人文關懷,對于教學過程中的價值要不斷進行追求,實現對學生的關愛和尊重,創設生態文化的教學氛圍,使得我國的教學課堂能夠進行不斷的改革創新,充滿生命性,通過生命課堂的實現,對于學生的個性以及生命都是一種尊重,也是實現教師和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和諧性
生態課堂的建設是由學生、教師、教學內容等共同建立的,這些因素都是必需的,班級的授課過程也是教學的整體性系統,對于班級學生之間競爭、合作、交流、共同進步都是良性的促進。生態課堂是對平衡的因子的促進,將各個因素進行整合,發揮到最大效力,進而最大程度的激發人的綜合性能,系統中會存在一些不平衡的因素,正式由于這種不平衡因素的存在就使得兩大系統出現較量的過程。在學生教學的生態課堂上,學生是課堂的主要資源,也是課堂的主體,要想實現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要給予學生認知、人格的培養,使得課堂教學的物質以及信息、能力等能夠進行良好的轉換,通過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以及合作都能夠形成足夠的思維空間,給予生態課堂質量的提升,實現師生之間互動的協調統一發展。
(三)多元性
多元性也是生態課堂的主要特點之一,生態課堂的也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同樣有著這樣的特點,師生之間是一種共生的狀態,他們有著豐富的多同樣,對于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多元共生的關系,能夠建設有效的生命性,學生就是通過與教師的互動,實現自身知識的積累,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提升生命價值,教師也在不斷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自身的指導不但展現了價值所在,還對學生的身心各方面發展提供了價值的體現,學生與學生之間是競爭合作的關系,這也是貫穿學生學習始終的,但是學生之間的競爭也是一種促進作用,有效提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激發學生自身學習欲望,提高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促進作用。師生之間是共同發展、促進的,能夠使得師生直接能夠和諧發展,在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下,實現師生之間的共同發展。
二、生態課堂在學前兒童心理學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一)傳統教學局限性
傳統的教學觀念當中,缺乏對學前兒童心理的重視,所以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也沒有足夠的進行關注,教師的水平也不夠高,教學方法也不夠先進,在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也只在部分課程內容當中加入了兒童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過于死板,缺乏引導教學的過程,不能做到循序漸進,教學采用直接引入,缺乏教學的梯度,而且在實際學習過程學生也沒有足夠的實際案例做支撐,技能學習后實際操作訓練的機會較少,課時安排時間也相對少,正是這種對兒童心理學的忽視,使得學前教育沒有系統的指導教程,導致教師和家長對兒童心理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教師還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性,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對于人們的發展是多么至關重要,所以往往沒有進行積極的心理指導,所以把大量時間都花在了其他能力的訓練上,所以在課堂上,教師都會對于基礎知識進行反復訓練鞏固,而對于兒童心理缺乏大量的訓練和思考,即使關注到了心理學的重要性,也沒有實現課堂真正的“以人為本”,教師仍是課堂教學主體,學生沒有足夠的發揮和施展空間,這就使得學生缺乏自我意識的培養,需要教師引入生態課堂,關注到學生的生命性,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互動。endprint
(二)授課形式缺乏創新
當前課堂的授課形式,仍然比較注重知識的積累,給予學生大量理論的教授,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仍然像過去一樣進行講授式教學,課堂上學生是被動的、非主體性的,而教師是整個教學的主體,這都阻礙了學生天性的保持以及能力的發展和培養,這就給予兒童心理學的學習帶來了阻礙,特別是當前的獨生子女比較多,大部分學生不能接觸到別的兒童,生活的比較孤單,很難感受到人際交往的過程,也比較難以感受兒童發展的過程,就只能想象,而且這門學科是比較需要應用的學科,應用性比較強,通過理論的運用進行兒童心理的輔導室十分基本的要素,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三、生態課堂在學前兒童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新教材與教學內容
當前我國的學前兒童心理學教材仍比較陳舊,內容枯燥,沒有心意,而且內容不夠豐富,理論過多,這就使得教學在教學方法的創新方面也受到限制,所以要引入生態課堂,通過這一教學理念的引導,教師要不斷創新教材以及教學內容,兒童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涉及到普通心理學的內容,也是兒童心理教育的基礎,如果教師按照原來的教材進行授課,就會使得學生很難進行理解,所以要根據當前發展需要,對教程的內容進行改革創新,要做到“新”、“精”,并且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材設計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應用的空間,經過創新的教材以及教學內容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內容:一、在普通心理學中涉及到的基礎性知識;二、學前兒童心理學的主要特點,對當代兒童發現的作用;三、生態課堂在學前兒童心理學教學過程中的滲透。
(二)營造輕松課堂氛圍
在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達到教學目的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狀態以及生態學的應用,良好的定位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給兒童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是十分重要的,關乎著兒童未來的人格健康。因此,在學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保證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態度交流,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尊重、熱愛、理解,并且給予足夠的信任,讓每一個學生能夠在被相信的環境下輕松、愉快的學習,這樣的環境學生能夠自信、愉快的學習,對學習能夠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產生足夠的動力,并且沒有任何心理壓力,對新知識能夠自主的積極學習,將主動的壓力變為動力,這樣一來不但營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而且有助于給學生提高自信心,使得學習更加高效、輕松,與此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
(三)正確定位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
生態課堂教師角色的定位。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是教育功能順利開展的有效推動者,在學前兒童心理學教學過程中,關注的是兒童心理狀態的培養,教師在履行自身職責的同時要關注到教學效果,也就是心理學的應用效果,傳統教學,教師是學生積累知識 的唯一傳播者,現在網絡發達,教師的地位已經被撼動,生態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創新源泉,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積累文化知識,進行專業素養的提高。例如:在學前兒童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自身的積累,給學生創設更多、更豐富的活動,開發學生的智商和情商,像民間游戲的運用能夠給予學生全面的發展,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將民間游戲應用到兒童心理學的教學當中,使得學生在游戲娛樂當中感受集體活動的魅力,培養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團結的精神,進而為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學生在一起也培養了大家團結的精神、團隊的凝聚力以及榮譽感,也會激發學生興趣,磨練意志品格,在兒童的游戲當中,幼兒學會遵守規則、運動規則,進而培養兒童遵紀守法的習慣,游戲的活躍性也給予學生更好的誠實和機敏的品格的鍛煉。
生態課堂學生角色的定位。如今的教學課堂,學生不在只是課堂的客體,也是學習的主人,是理論知識的構建者,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新知識的接受,主動進行意義的構建,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生態課堂的應用,體現在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足夠的自我探索學習的空間,通過問題的設置,進行學生獨立人格的培養,經過反復訓練,給予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的培養。
四、總結
“學前兒童心理學”作為一門系統的課程,有大量重要的概念和事實,需要進行系統的識記與理解,因而不能只強調學習中非結構的一面,而忽視基本概念的重要性,生態課堂理念的提出是對傳統技術課堂理論的一種超越,它試圖用生態學的精神來改造課堂。在這種生態課堂中,由于消除了技術的負面影響,確立了民主平等的生態師生關系,構建互動對話的生態課堂交往,建立動態發展的生態評價機制,所以課堂中的環境生態、文化生態、心理生態和行為生態得以確立。
參考文獻:
[1]祝智庭,鐘志賢.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多元智能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秦金亮,朱宗順 . 學前教育專業“三學”受到的挑戰與未來改革路徑 [J]. 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1(7):48-51.
[3]沈潘艷.建構主義視野下實驗心理學的教學改革[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7(2):111-112.
[4]李順英.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環境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社科版) ,2007( 6) .
[5]趙燕.全程實踐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學前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2):68-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