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若茜
摘 要:在追求“有效”的課堂上,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經常被教師采用的,但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課堂教學時間中出現了許多“邊角料”。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把教學時間中“邊角料”進行分類利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數學教學;邊角料;有效
我們經常在課堂上看到:有的學生已無事可做,而有的學生還在冥思苦想。做練習時,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時課堂上的時間就出現了“邊角料”(即課堂上零零碎碎的時間),作為教師我們怎樣利用這個“邊角料”,讓每一分鐘對每個孩子都是有效的呢?
類型一:全班學生時間中的“邊角料”
著眼于整節課,從時間的分布來看,預備鈴響之前和之后的2分鐘、下課鈴響之前和之后的2分鐘,可以說是一節課中教學時間里的“邊角料”。
邊角料之一——預備鈴響之前和之后的2分鐘
預備鈴響之前和之后的2分鐘,是學生由下課到上課的過渡時間,這段時間學生由動到靜,注意力相對不是很集中。許多數學任課教師關注學生候課情況,但對候課方式并沒有太大在意。筆者以為,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我們是否可以用點心、讓我們的數學課前的“候課”內容更具數學味?
【小舉措】同中有變,讓候課更具數學味
(1)兒歌口訣齊誦讀。比如在一年級時結合學生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引導學生在課前吟誦“湊十歌”;而在二年級學習表內乘法的時候,我又引導學生背誦“乘法口訣”。
(2)快速口算“脫口秀”。如針對六年級學生在計算圓的面積時,能快速準確的計算結果,在課代表的帶領下口算常用的乘法,如11×11、12×12、13×13、3.14×4、3.14×5……
(3)互問互答共提高。如:六年級數學課前,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同桌合作進行“分數、小數互化”的問答練習。
(4)數學經典牢記心。如:數學學習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質,如商不變性質、小數的性質等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有效利用課前幾分鐘熟記熟背。
(5)安安靜靜做口算。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翻開口算本,當預備鈴響起后快速動筆做口算的方式,加強口算訓練。
邊角料之二——下課鈴響之前和之后的2分鐘
教學中一個好的結課也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思維。下課鈴響之前和之后的2分鐘,這段時間是處于一節課的結束階段,學生的視覺、聽覺等都會處于相對疲勞的狀態。如何有效用好這塊“邊角料”呢?
【小舉措】以退為進,讓數學課回味無窮
筆者以為在每節課的最后幾分鐘,教師千萬不能在縱向上延伸時間的“長度”,因為“拖課”只會讓自己“吃力不討好”。作為教師我們最好從講臺上退下來,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橫向上由點及面拓展時間的“廣度”、提高單位時間的“效度”。
如在教學《垂直與平行》一課后,離下課還有5分鐘,學生找了太多生活中許多垂直、平行的實例,老師追問一句:“假如梯子的踏板互相不平行,行嗎?”立刻打開了學生思考的桎梏,各種想法如潮水滔滔不絕。幾個孩子七嘴八舌的得出結論:梯子的踏板必須互相平行,否則會發生危險。教師立刻添上畫龍點睛的結束語:世間萬事萬物有其存在的道理,其中許多現象蘊涵著豐富的知識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有時就是這不起眼的幾分鐘最能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
類型二:小組活動時間中的“邊角料”
在我們現在的數學課堂中,由于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學生活動的結束時間參差不齊,提前結束的學生就空余很多時間。如何讓這些課堂“邊角料”合理利用呢?
【小舉措】同伴互助,妙用時間“邊角料”
處理好教學時間中的“邊角料”的第一要素,就是找準有“邊角料”學生的“興奮點”。經過調查,發現在小組合作中的時間“邊角料”,學生的“興奮點”在“同伴互助”上。
小組之間的同伴互助,不僅給“邊角料”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成果、顯示才華的機會,還內化了自己的知識結構。如果整個小組提前完成任務后,各成員可以學習援助者的身份,分頭參與到其他組的活動,憑獲得的經驗觀察其他組的活動過程,適時指導其活動,同時也展示和運用了自己的學習成果。
比如在教學《認識角》的教學過程中,當教學完“找角”這一環節后,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利用提供的學具“做角”。其中有一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很快就做出了利用學具能做出的所有的角,便開始東張西望地騷動了起來。于是我走過去說:“你們真了不起,這么快就做好了,為什么其他同學沒做好呢?你們能去幫幫他們嗎?這群孩子聽了要讓他們去介紹經驗,就特別來勁。
類型三:部分學生的時間
如果是部分學生的剩余時間,可以把它作為學生整理思維的時間。我們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安排學生討論問題或者寫練習題,學生們有快有慢。這些動作快的學生的時間怎么安排?怎么利用這個時間差?
【小舉措】激勵學生整理自己的思維
這時,我們有一個比較通用的方法: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思維,可以在腦子里整理自己剛才的想法或者把練習題的計算過程小聲地說一遍。我經常激勵學生:“看誰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得最有條理,就可以獲得發言的機會!”
類型四:個別學生的時間
在我們班里,總會有那么一兩個特別的孩子,思維特別敏捷、動作特別快,連書上的思考題都引不起他們的好奇心。我們又該如何加以積極有效引導?
【小舉措】把剩余時間當作獎品
當那些“超速者”完成任務后,我就把他們剩下的時間還給他們自己。“誰完成學習任務完成得又快又好,那剩余的時間是他們自己掙的獎品,可以看數學方面的課外書。” 此言一出,班里的學習氛圍更濃了,學生學習都不拖沓,有時間就開始研究數學題。
教師如果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情況、學習進度,合理的安排“邊角料”時間,那么這些“邊角料”時間能發揮我們意想不到的作用,就能打造出一個個靈動、鮮活、高效率的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
[2]梁秋蓮.小學數學教學探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