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敏
摘 要: 地理這一門學科是研究地理環境與人類發展的學科,在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秉承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地理知識和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梳理和研究地理原因、過程、規律等。教師在基于考試要求的基礎上,要全面拓寬學生的學習眼界,提高地理學習成效。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學現狀,結合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談談如何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與學的成效。
關鍵詞: 信息時代 高中地理 教與學 課程成效
一、走進與認識高中地理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相銜接,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知識、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跨“人文與社會”、“科學”兩個學習領域。高中地理課程由“必修”與“選修”課程組成。
二、高中地理課程教與學的現狀
1.學生對于地理課程的學習認識不足,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于存在文理科的選擇情況,一些學生對于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缺乏一定的認識,特別是在文理科的選擇之后,一些理科的學生對于地理課程的學習從思想上放松了。部分學生片面認為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知識需要背誦相關知識和理論,對于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缺乏一定的認識,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還是會出現一些地理課程原則性的錯誤。
2.教師的教法與模式需要進一步轉變。
近年來,隨著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對于高中地理課堂的推動與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試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依然采用填鴨式教學法,造成一些學生在實際的教與學過程中體驗度較差。用現在流行的話就是“客戶體驗度”,這樣的學習體驗時間長了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導致一些學生對于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成效一直“停滯不前”。
3.校本的開發與教材的延伸不足。
校本的開發與教材的延伸,是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提高教與學成效的重要過程。一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沒有切實認識到校本的開發與教材的延伸。甚至部分教師的教材教案依然沿用多年之前的課案設計,未曾改變。這樣的教學過程和模式與時代教育下的創新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的理念背道而馳,極大地束縛了每一個教師教學思維的創新與發展。
三、信息時代下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的思考與發展
1.認識高中地理,提高學習興趣。
想要提高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成效,首先就要從學生學習思維與認識上入手。部分學生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能力不足,往往源于自身對于學習重要性與思維的認識不清。教師可以就地理課程對于每一個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進行詳細的介紹和講解,讓學生對于整個地理課程的內容和體系有充分的了解,在這樣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未來的學習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其次,教師經常組織學習“座談會”,選出一些地理成績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介紹學習方法和過程,談談自己對于地理學習的認識,取長補短,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模式。通過這樣的“座談會”的開展,每一個學生自我反省與學習,分析自身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增強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強化學習能力的信心。最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興趣的培養很多時候源于教師的教學風格與魅力,畢竟學習的開始是教師的引導,教師要轉變教法和模式,切實利用新課標與素質教育下的思維和理念,化被動為主動,引導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提高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參與度,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2.新媒體模式下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的開展。
傳統高中地理課程教育中,枯燥的黑板線條與抽象的理論,束縛了教師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成效的可能,課堂教學過程往往都是“紙上談兵”,學生理解和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信息時代的發展,新媒體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教師進一步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以用新媒體的教學方法,把枯燥死板的理論知識化為各種視頻、圖形、動畫的過程,利用新媒體模擬各種地理的形成、發展、成因,讓學生可以多維度、多角度、多層次地了解地理現象形成的原因和規律。實踐證明,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3.教師的自我學習與再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不斷融合與發展,為高中地理教師的自我學習和再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地理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在線教育課程,為校本開發和教材延伸服務,全面提高教學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各類教學論壇或者網站,與全國各地的高中地理教師就地理教學展開相關討論,分析教學問題、分享教學心得、交流教學方法等,提高地理教學素養和專業素質。
4.科學對每一個學生進行考核和評價。
科學的評價是衡量一個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標準。以前,我們在對學生的考核和評價過程中,往往片面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考核的內容和體系沒有涉及學生學習過程的方方面面,考核與評價的標準往往顯得粗獷和簡單,無法對學生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隨著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們需要轉變這樣的考核模式,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習慣、學習思維、作業情況、課堂表現等都納入考核與評價的過程,關注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從而激勵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到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為提高地理教與學的成效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提高高中地理教與學的成效,不僅是滿足高考這個現實的需求,更是基于素質教育視角下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對于學生的培養與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課程教師應該切實立足當前地理課程的教學實際,以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標準和理念為指導,順應時代教育的發展潮流,轉變教學模式與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切實提高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吳圓媛,李家清,覃麗靈.中美地理教材中概念表述的比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4).
[2]李家清,張麗英,陳芳.走進新課程:論“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解讀高中地理課程標準[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Z1).
[3]劉婷婷.人教版高中地理實驗教科書必修1“活動”欄目設計特色與價值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4]石慧.我國高中地理新課程實驗教科書中“活動”設計存在問題的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
[5]唐新鳳.例談高中地理教材微觀分析方法——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