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法寶,是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牢牢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突出表現,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并在實踐中不斷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發展;實踐;思考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人在90多年奮斗歷程中,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黨的群眾路線。
一、群眾路線的理論來源及主要內容
(一)群眾路線的理論來源
群眾路線是在中國革命中逐步形成,并在中國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群眾路線最主要的兩大思想來源。
1.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
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產生了,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民本思想就是孔子的仁愛思想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孔子主張要有重民、愛民的仁愛思想,提出“為政以德”和“寬則得眾” 。孟子主張以善為出發點,以仁政為著力點。據此,他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我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對后來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2.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結果,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進程。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一直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自己,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群眾路線,將黨和人民群眾緊緊聯系在一起。
(二)群眾路線的主要內容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總結,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一個重要方面。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領導方法,深刻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
群眾路線的主要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出發點和根本目的。一切依靠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得以實現的關鍵。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方法。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黨只有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集中群眾的智慧和經驗,引領社會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二、群眾路線的傳承和發展
黨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在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與改革歷程中,黨的歷代領導集體始終堅持和不斷深化群眾路線,為進一步走好群眾路線,始終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我們應積極從黨的群眾路線的發展歷史中汲取寶貴經驗。
(一)毛澤東時期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創立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創立了黨的群眾路線。在中國革命、建設實踐中,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中國具體的國情相結合,具體來講,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主要體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對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這三個方面。
(二)鄧小平時期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傳承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傳承了黨的群眾路線。鄧小平對于人民標準和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論斷,把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與國家政策經濟的發展聯系到了一起,使得國家經濟的發展最終落腳于人民群眾身上,更加凸顯了人民群眾在國家建設與發展中的主人翁地位。
(三)江澤民時期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推進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推進了黨的群眾路線。在結合改革幵放,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得群眾路線在理論上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胡錦濤時期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深化
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深化了黨的群眾路線。十六大以后,我黨正式提出了“以人為本”為核心理念的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核心理念,是把新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理論同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在實踐中更好地堅持群眾路線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五)習近平時期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拓展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拓展了黨的群眾路線。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深入貫徹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所以必須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等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中國的鮮明特征,是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黨完成歷史使命的強大動力。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充分反映了群眾呼聲,維護了群眾利益,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牢牢抓住了群眾路線這條黨的生命線。
三、群眾路線對我黨工作的啟示
(一)群眾路線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黨堅持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思想基礎。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前提。樹立群眾觀點才能深刻認識人民群眾在改造世界活動中的實踐主體地位和在民主政治體制中的權力主體地位,才能真正理解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深刻含義。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真誠態度,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二)群眾路線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深入推進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黨的全部工作的第一位。群眾利益無小事。把群眾工作做好,首先就要把群眾的利益問題處理好,使人民群眾真心愿意跟著共產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人民群眾關注的重大利益問題上始終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把改革的成效最終落腳在人民群眾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幸福指數的普遍提高上。
(三)群眾路線必須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全面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關鍵是要抓好黨的作風建設。歷史上,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以及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等優良作風,這些優良作風是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體現,也是我們黨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有力武器。我們必須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嚴格規范黨員干部的思想行為,使黨始終充滿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成為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5]張榮臣 謝英芬.新時期黨的群眾工作[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萬閩劼(1988.11--),江西南城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主要從事行政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