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
摘 要: 語文課離不開讀,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本文從“課外資料引發興趣、與生活、音樂的關系”等方面闡述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朗讀訓練的必要性。
關鍵詞: 朗讀教學 興趣 生活 感悟
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教學不應囿于“自我”——學科本身的狹小視野。當我們把目光投向看似與語文毫不相關的領域,或許會更多地體會發現的滿足和創造的喜悅。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著眼文本,放眼讀本;著眼課堂,放眼生活;著眼眼前,放眼未來;著眼語文,放眼文學。即在語文學習中關注課本和課外輔助材料之間的聯系,語文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語文和生活的聯系等。
一、課內外“聯動”讀出興趣
要學好語文,單靠課堂上的閱讀和寫作是不夠的,必須把課內讀寫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互相促進,才奏效。由于課外閱讀的范圍較廣,學生可以接觸不同類型和不同內容的讀物,在增廣見聞,開拓思想領域,陶冶性情及培養品德各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材是中學語文教學之本,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實現都離不開教材。教材畢竟受到課文量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對作者和背景的介紹缺乏更詳細的信息,需要利用課外資料補充。比如在課堂教學前,我給學生印發了“烏臺詩案”的背景,于秋雨的《東坡突圍》的第三部分?!稏|坡突圍》第三部分的第二段有對蘇軾到黃州后的生活感受: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由此可見蘇軾的內心是孤獨、寂寞的,可以說是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對話變得異乎尋常。此時,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應運而生。
在通過輔助材料對蘇軾的冤案和在黃州的生活有了大致了解后,學生的內心一定是不平靜的,因為于秋雨如弘的筆鋒、優美的文辭、睿智的思辨已經扣響了他們內心的那根琴弦。他們愿意通過誦讀了解蘇軾,理解課文。老師此時趁熱打鐵,強調誦讀:本詞是一篇千古杰作,名篇非朗讀不可。只有朗讀,才能聞到文章的氣味,才能洞悉作品的內涵;只有朗讀,才能觸摸到作者的靈魂并產生共鳴,觸動我們的靈魂。下面很自然就進入一個誦讀感悟的階段。讀,是快樂朗讀,享受朗讀的樂趣。此時老師在鼓勵、贊許的同時還要指出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如字音、感情的變化、句子的停頓、語氣的輕重緩急等。
二、與音樂結合讀出感情
音樂和語文的相通源遠流長。所謂“詩歌”,便是“以詩載歌”和“歌以載詩”的產物,是一個已為人熟知的名詞。音樂主要用節奏、旋律、速度等手段表現人的情感,語文主要是通過語言文字交流表達,反映生活。在教學中,把語文和音樂聯系起來,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健康的音樂能夠凈化人的靈魂,也能夠啟迪人們的智慧。在教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介紹蘇軾寫這首詞的背景,以余秋雨的《東坡突圍》中的相關內容為鋪墊,鋪設情境。在情景鋪墊好,學生的誦讀興趣激發起來之后,可以適時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兩首詞都是在上下幾千年、綿亙數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開,并在此基礎上,引發對歷史的沉思。所不同的是,《臨江仙》在憑吊歷史的基礎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奴嬌·赤壁懷古》則在浩渺的時空框架中抒發人生的感嘆,作品雖然缺乏激烈抗爭的力量,卻反映了蘇軾不甘沉淪的高傲性格。
滄桑、厚重、深沉、鏗鏘的音樂一定會帶給學生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感受,促進他們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和把握,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他們會在音樂中捕捉靈感,構筑自己的精神家園。此時,讓他們帶著在音樂中的感悟,練習誦讀,讀出闊大,讀出滄桑,讀出厚重,讀出豪情,讀出豁達。并結合“大江東去”的“大”讀出一種地垮萬里的廣闊,“千古江山”的“千”讀出一種時越千年的久遠?!罢勑﹂g,檣櫓灰飛煙滅”讀出一種少年英雄的氣概,“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等讀出酸楚、讀出感慨。當然,音樂在融入語文課堂時,并不是主角,語言文字仍然是主調,音樂只能做配角,而且這個配角決不可喧賓奪主,它的聲音的高低不能超越師生交流的聲貝,它激蕩的音符不能激起學生過于急躁或暴烈的情緒。所以,語文與音樂的相融要講究適時、適情、適度的問題。語文與音樂的融合,使語言的美更加清晰地凸顯,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從真正意義上感受著祖國語言的優雅,體味華夏語言的魅力,并把這種體驗書寫在日記里、作文中,變成美麗思想的印跡。
三、與生活結合讀出感悟
語文與生活有著巨大的聯系,“語文是萬物之母,數學是萬物之父”,語文既是生活中重要的一員,又是生活中的強心劑,語文對生活極為重要,所以,只有學好了語文,長大了才能立足于社會。“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生活”。大語文觀本身就體現語文和生活的關系。語文和生活是一體的無法分割的。新的課程設計在設計時注意了這種關系,將“生活世界”引進教材,讓孩子從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學到更多,學會更多。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形象地說明了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學習語言,同時也是對沉淀語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體驗,對表現于語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活的認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建立“大語文”觀念、“生活語文”觀念。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會枝繁葉茂。鑒于此,語文教學要努力營造大語文環境,面向學生廣泛的現實生活世界,讓語文教學“生活化”。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強調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與“時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語文學習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并磨礪人生。endprint
在教《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主要是從以下方面設計感悟生活的,讓學生解決兩個問題:
(1)蘇軾為什么把目光聚焦在周瑜身上?
(2)蘇軾在詞中流露出的“人間如夢”應怎樣評價?
第一個問題可結合蘇軾的被猜疑、牢獄之災等談他的滿腹心酸,壯志難酬,希望能像周瑜一樣被信任,施展報國之志。第二個問題可結合《赤壁賦》中“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以及《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談他的曠達。蘇軾的這一切都和生活的磨煉分不開,鼓勵學生向蘇軾一樣直面生活,直面挫折,與大自然對話,與生活對話,與心靈對話。學會曠達,學會堅韌。這一環節要反復讀。
四、開啟心智,滋養心靈
語文的功能既在于培養學生使用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又著眼于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與健全人格。文學是更高級階段的語文,它不僅有利于提高語言文字表達和寫作的技能,更有利于開啟心智,啟迪思想,慰藉情感和滋養心靈,符合語文育人的目的和規律,語文本不應該拒絕文學。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個民族的經典文學作品,是這個民族語言最高成就,學習和鑒賞經典文學作品,毫無疑問是學習語言最有效的途徑。然而,如果我們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上,那么是遠遠不夠的?,F代社會是人的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的意識,正如現代意識的核心是人的意識。作為一個現代人,僅僅掌握現代科學技術是不夠的,因為科學技術可能造福于人類,也可能成為禍害。現代人必須具有自覺的人的意識,即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寶藏,是文明人類在幾千年發展歷程中創造和積累起來的人文精神的薈萃。說文學的精華──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是人類的良心,一點也不過分。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閱讀延伸,我給學生推薦的是蘇軾的另一首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和于秋雨的《東坡突圍》,讓學生的視野延伸于文學殿堂,從那里汲取更豐富的營養,培養學生的閱讀品質,提高語文素養。
總之,語文課堂要以讀為中心,讓學生學會誦讀,在讀中感悟并帶動一些問題的解決。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罢b”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學生不斷提高了認識,發展了思維。學生思考時,自然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判斷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在教學中,都應當突出讀的訓練。有效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從中受感染,能調動學習積極性,并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也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葉圣陶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朗讀訓練非常必要。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語文)[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1.
[2]宋春娥.試論語文和生活的關系[N].鷹潭日報,2007-7-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