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啟冬
摘 要 發展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不僅局限于教材安排的“綜合與實踐”專題內容,以“圓的認識”為例,教師可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設定探究性學習任務情境,幫助學生找準待解問題,提供實踐探究空間,適時引導學生發現和掌握新知識,發展實踐探究能力。
關鍵詞 發展能力 實踐探究 自主性 創造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自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實施以來,發展學生實踐探究能力,已經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能依賴于教材中的各個“綜合與實踐”專題內容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人教版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的“圓的認識”,只要稍作處理,就能成為一個充分發展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學習內容。我打破了教材原有的安排,首先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圓,并簡單介紹圓規的使用方法,讓學生嘗試畫幾個任意的圓,然后直接提出一個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同學們各自嘗試在老師給定的正方形中畫一個盡可能大的圓,并以小組為單位,比比看誰畫出的圓是最大的,小組內交流各自的畫法,最后選代表進行全班展示和分享。
實際教學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嘗試: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把教學活動設計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適合通過實踐去探索新知、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情境;學生在有趣的實踐探究活動中,經歷了大量的思考與實踐操作,對圓的特性和畫圓的方法有了充分的感知,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圓各部分的名稱和特性,為后續學習畫指定大小的圓和“外方內圓”等內容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對于這個案例,我嘗試著從三個方面歸納其成功的經驗:
1 深入分析教材,選好任務情境
我把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融入到了探究問題解決之道的實踐活動之中,集感性認識、發現未知、學習新知、解決問題于一體。學生的學習是源于他們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需求,他們顯得主動而有興致,學習過程的展開變得自然而持久。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注意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p>
這就需要教師深入分析教材,理解編寫意圖和知識聯系,以及學生的學習基礎,選擇既能吸引學生參與、又能有效促進學習進程的任務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答案的探尋獲取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如前面例子中,“在給定的正方形內畫一個最大的圓”這樣的任務,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圓規的基本用法,已學過正方形的有關知識、知道如何尋找正方形的中心等基礎之上的。而“圓的認識”是學生系統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必須將它與之前學過的直線圖形加以聯系,結合正方形一起學習是個有效的途徑,且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遇到這節課需要學習的新知識。其次,該任務的操作性強、參與度高、探究味濃,學生很容易就能畫出一些圓來,并逐步改進其方法,漸漸逼近乃至獲取圓的一些基本特性,學生的自主性得以有效體現。同時由于該任務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學生在任務的驅使下會不自覺地全情投入,學習質量很高。
2 適時引導學生,找準待解問題
小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較低,面對這樣的任務,可能大多數的孩子還不能一下子直奔任務的本質問題而去,而是忙于進行各種的嘗試。教師應在耐心等待學生進行充分的嘗試后,適時地引導學生,從忙亂的嘗試轉向探尋它背后的本質問題。課程標準指出,在探究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體驗如何發現問題,如何選擇合適自己完成的問題,如何把實際問題變成數學問題,如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如何選擇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現實踐的成果,讓別人體會自己成果的價值?!?/p>
像前面這個例子,正是那個正方形的限制,讓學生反復揣摩圓規的針尖應該放在哪里、圓規的兩腳應該叉開多大,初步感知了圓的特性,熟練了畫圓的技巧。此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思考“畫出最大的圓的方法是什么”,即是什么決定了圓的大小、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正方形的內部空間(即圓的位置問題)。于是學生就在分析畫出最大的圓的方法時,逐步明確了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而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即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3 巧妙設計教學,提供探究空間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參與,啟發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并照顧所有的學生。教師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積累活動經驗、展現思考過程、交流收獲體會、激發創造潛能?!?/p>
如果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去教學,雖然能比較容易地讓學生了解到有關的知識,但僅限于“接受”,學生并不知道為什么要研究它們,也無法自己主導學習的過程,更不用說想到該如何去研究了。
而像前面的例子那樣,教師通過仔細觀察和分析,發現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圓規的用法,然后大膽打破常規安排,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的話,就可以將學習帶入實踐探究的環境之中,變“老師要我學這些、讓我這樣做”為“我想知道什么、我該怎樣做”,給予學生探究的空間,對于體現學生主體性和提高學習主動性頗有好處。
其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預見到這個任務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故宜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在活動中,教師也不能讓學生簡單地沉溺于圓規的使用上,而應該將注意力從使用圓規遷移到解決問題和探究新知上。
綜上所述,在數學課堂中,如果教師能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并深入分析教材和學生,就可以發現很多發展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機會;然后設計好任務情境,適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給予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嘗試、探索,就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