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銀領
【內容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對本土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及應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豐富語文教學內容,還有利于實現語文教學向課外遷移。在資料的搜集上可以采取教師搜集資料、有計劃有組織地發動學生搜集資料等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編寫校本教材。開展關于家鄉文化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布置學生撰寫關于家鄉文化的心得體會,編寫帶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高考模擬試題都是對本土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手段。
【關鍵詞】本土文化 語文教學 課程資源 開發 應用
文化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它是一個地方人們精神生活的依托。語文教育理應承擔著文化熏陶的任務。本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語文教育應注重這一教育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一、本土文化資源開發的意義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的內容十分龐雜,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選擇什么素材作為教學內容呢?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但事實上并不是什么例子都是十分恰當的。學生往往對身邊的人和事更感興趣,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上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項羽之死》這一課時,學生在預習中看課文下面注釋發現教材第73頁注釋20:“[陰陵]秦縣名,故城在今安徽定遠西北。”注釋25:“[東城]秦縣名,故城在今安徽定遠東南。”學生十分好奇,幾個同學專門找到辦公室問我,這兒所說的定遠是不是我們的家鄉定遠。我說是的,他們很高興。我于是又在備課中補充了計正山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項羽究竟死于何地》。并在課件中增加了陳鐸祠和虞姬墓的圖片。那節課學生自始至終興致都很高,教學效果很好。課后還有幾個同學找我講述關于項羽兵敗后途經定遠的傳說。
2.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誰不說俺家鄉好。”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會激起學生學好知識,建設家鄉的熱情。語文教育中應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從人文的角度熏陶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們講了“淮詩壽字定文章”,即淮遠的詩,壽縣的書法,定遠的文章曾在清朝末年聞名江淮之間。另外我還向學生推薦了一些描寫定遠人文景觀的詩,和學生一起賞析。如清代定遠詩人凌森美描寫禪窟寺的一首詩《宿禪窟寺》:“傍晚來禪窟,高眠半榻云。泉流聲細細,花落雨紛紛。夜靜煙光冷,心清草木芬。曉看山不厭,一笑復何云。”這首詩寫得清幽自然,夜晚的禪窟寺寧靜深幽,流水潺潺,絲雨綿綿,落花紛紛,詩人心若止水,醉情山水。這首詩語言流暢,對仗工整,意境清新,誦之忘俗。禪窟寺的修復重建工程正在進行,不久將向游客開放。學生學了這首詩,覺得定遠有山有水有文章,不免又增添了幾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3.有利于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高中選修課的設置中,還列入了關于文化的選題。這就意味著在普通中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要有將地域文化引入到語文課堂的“大語文”理念,要有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的具體舉措并能為此付諸行動。
本土文化資源與語文教學的關系最為密切。定遠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佳作如林。千百年來,這些豐厚的文化積淀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定遠人。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有義務將這一優秀的文化遺產編排整理,作為學生的文化營養,作為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優秀素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4.有利于實現語文知識向課外遷移
學習語文是為了運用語文。如果不能將語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那么不僅所學的內容顯得枯燥,而且也失去了語文教學的最終意義。引導學生對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搜集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能激發學生運用語文的意識,提高運用語文的能力。通過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讓我們真正體會到“社會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并不是一句空話。
二、本土文化資源開發的方法。
1.教師系統搜集資料
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圖書館、書店等途徑獲取有關本土文化的教學資源。備課組教師也可以進行適當分工,協作完成。另外,縣志、博物館等也是獲取資源的好途徑。
2.在教師的組織下,發動學生搜集資料
我們學校的學生遍布定遠的各個鄉鎮,各個鄉鎮有自己的文化。我利用放假時間,發動學生去搜集家鄉的文化,通過采訪,實地調查,查閱資料的方式收集材料。并在此基礎上完成《我最敬佩的家鄉名人》和《我最喜愛的家鄉名作》兩篇作文。學生們很樂意接受這項作業,同學們由集了大量資料,有的同學還提供了照片。如永康鎮的學生拍攝了陰陵城遺址照片、少十步照片。古城村學生提供了當地流傳的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所寫的《陰陵》一詩:“次靈璧之逆旅,面垓下之遺墟。嗟魯公之慷慨,聞楚聲而悒於。歌拔山而涕夷,切霸圖而莫居。擯來父之何甚,悲虞姬之有余。出重圍以狼狽,至陰陵以躊躇。顧天下以自負,雖身死兮焉如?”以及明代詩人葉志淑寫的《陰陵城》“陰陵城北小村西,舊說重瞳向此迷。今日偶經征戰地,殘陽古木任鴉棲。”二龍鄉學生拍攝了虞姬墓照片,還收集了宋朝詩人曾子國寫的《虞美人草》等詩歌。
3.師生共同編寫校本教材
將師生共同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分成“本土名人”和“本土名作”兩個版塊。每一個版塊又按照歷史發展順序進行編排,略古詳今,以本縣為主,向周圍縣市輻射。在每一篇名作前寫下簡單的導讀,對作者進行概括介紹。最終形成一本《本土名人名作選》的校本教材。安排適量課時進行教學,并讓學生就所學內容撰寫心得體會。
三、本土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開展關于“家鄉文化”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新課標提出的一個學習方法,它具有開放性、統整性、地域性、主體性、合作性等特點。這些特點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只是讓學生在陌生的文本中認識、理解抽象事物的文化,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是費力不討好的,所以還非常有必要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文化,在濃郁的氛圍中感受文化。也就是說,教師要認識地域文化是課程資源的重要來源并積極地開發與利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而本土文化資源是地域文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成為研究性學習的有意義的選題內容。
2.了解家鄉名人,閱讀家鄉名作,寫心得體會或讀后感
搜集來的文化要在教學中應用才能真正發揮這一資源開發研究的作用。我在教學中發動學生寫《我喜愛的家鄉名人》和《我喜愛的家鄉名作》。并對學生寫的東西進行批閱評比,將優秀作品在班級“學習園地”欄張貼,或發在校園網站上。
3.聯系高考,訓練解題能力
不管是以前的自主命題還是現在回歸全國卷,地域文化特色在高考試卷中有明顯的體現。如2007年安徽高考語文卷就選擇了定遠籍作家許俊文的散文《故鄉的風》作為現代文閱讀材料,2010年現代文閱讀選擇的是淮北作家許輝的小說《洗碑》,2011年安徽高考語文卷的詩歌欣賞選擇的是歐陽修的詩歌《瑯琊溪》。
高中學生高考壓力很大,將高考輔導與本土文化聯系起來,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又可以增添語文學習的情趣,學生很樂意接受。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2] 陶行知文集[M]. 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3] 王榮生 主編. 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 定遠縣志[M]. 黃山書社,1995.
(作者單位:安徽省定遠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