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摘 要 物質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高校學生既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創造者,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繼承人,高校社會志愿服務與社區以及中小學校的有效對接,能夠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得以拓展,獲得長久的生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 志愿服務 弘揚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加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其中文化建設是靈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既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制度要求,也是我國五千年璀璨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高校社會志愿服務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載體,具有天然優勢。在注冊的6600萬志愿者大軍中,高校青年志愿者無疑是最重要的一支群體。立志、成才是大學培養學生的主要任務,高校開展社會志愿服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實踐,不僅有助于完善學生人格,更有助于在全社會中樹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這種志愿精神正好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核心。
1高校社會志愿服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
1.1高校社會志愿服務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為核心,孔子主張的“仁義、慈善”,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中蘊含的“以人為本” 、“博愛奉獻”的思想代代相傳 ,是現代志愿活動在中國興起和發展的基石。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說的是不管是否得志,都要崇尚“仁義友愛”和“道德修養”。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的志愿服務精神與仁者愛人、貨力不必為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
1.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志愿服務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2014年2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已經明確提出:“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將社會志愿服務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志愿服務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绷暱倳浺苍谌珖乃嚬ぷ髯剷蠌娬{:“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四年一次的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是各民族文化集中展示傳播、學習交流的盛會,除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外,賽事的組織離不開廣大青年志愿者的支持參與;近幾年,端午節期間,龍舟比賽廣泛興起,異?;鸨瑔挝缓兔耖g紛紛組建龍舟隊參加各級別比賽,華中地區兩所知名高——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將已經連續6年在東湖水畔進行了同城雙星龍舟對抗賽,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已經成為兩所高校的校園文化品牌,這些傳統文化的實踐傳播為志愿服務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失衡和高校社會志愿服務發展的困惑
2.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短暫迷失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一直是中華民族所尊崇的文化價值觀。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部分人的價值觀朝著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方向變化,“冷漠、自私、功利”在某些層面成了人際關系中的熱門詞,“奉獻、友愛”等傳統文化價值觀逐漸被年輕人邊緣化。十八大后,黨中央把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到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以此凝聚全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正確方向。
2.2高校社會志愿服務發展的困惑
高校青年學生是各類大型體育比賽、文化活動、重要會議的重要力量,此外還有學校社區等公益活動、三下鄉義務支教、文明交通引導、法制宣傳、愛心助困等,青年學子均展現出熱情、愛心、認真、負責的良好形象。而事實上,高校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還存在著消極因素:
(1)動機不足:有的活動是上級單位部門安排下來的,學生并不都非常愿意參加,有的學生覺得志愿服務對自己幫助不大。
(2)有“利”可圖: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同時也希望得到一些回報。這些回報有的是直接的,如活動補貼,評獎評優加分、入黨條件等;有的是間接的,如請假的理由、接觸領導明星的便利、能力的鍛煉等。
(3)效果不佳:網上有一篇熱議的帖子,“叔叔、阿姨,我們不希望你們來支教”,反映了支教活動的變味,暴露了志愿者能力不足、管理者監管不力,社會道德信仰的迷失等問題。
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路徑
3.1開展高校社會志愿服務活動
高校社會志愿服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青年中的傳承和弘揚,志愿服務早已不僅限于濟貧賑災、救死扶傷、修橋鋪路等政府事業,越來越多的志愿活動來自于自發的民間組織,社會各階層特別是高校青年軍的主動廣泛參與,其規模和影響力超過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十二五期間,全國注冊的自愿者人數達到6600萬,十三五時期,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居民人口比例將提高到13%。并將進一步規范志愿者招募注冊和教育培訓程序,建立健全基礎培訓,特定技能培訓等多層次培訓體系,加強記錄管理,將志愿服務記錄,與志愿者使用、考評、獎勵掛鉤,推進志愿服務信息化發展,實現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 (下轉第70頁)(上接第25頁)
3.2成立高校對接中小學的志愿服務團隊,打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志愿服務品牌
中小學生是國家的未來,三觀尚未完全形成,他們承擔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重要任務??梢园l揮高校志愿者思想先進、學識豐富、技能全面等優勢,成立高校志愿服務隊與中小學對接互動,不定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精心培育和發展,打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品牌:
(1)在中小學第二課堂固定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內容和項目,讓高校志愿服務團隊走進中小學,指導中小學生認知、讀解并用傳統文化的篇章內涵完善自我品質、提升自我修養,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引領道德風尚和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接,形成正向認同;
(2)成立傳統文化宣傳優秀師生講師團、深入中小學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激發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的興趣,引領正確的道德風尚;
(3)設計、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者、學習者的事跡,宣揚榜樣的力量,激發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同感;
(4)通過組織社會調查,了解現代中小學生眼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時糾正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偏差;
(5)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推陳出新,讓中小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自覺踐行者和代言人。
3.3構建相對完善的傳統文化認知獎懲機制,使得中小學生自覺自愿地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和代言人
(1)設置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課程。通過課程要求中小學生必須在不同年齡階段掌握基本的諸子百家、文學藝術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內容,并隨時檢驗學生的文明禮儀、好善樂施等內涵行為。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鼓勵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廣東最先進行試點,目前全國各地中小學已經在傳統文化課程化和實際教學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完善高校志愿者的招募、培訓、管理、考核機制。高校志愿者與中小學融合互動,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用明顯,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培訓體系,才能使志愿服務品牌更具影響力和輻射效應。例如:武漢商學院“禮樂學堂”志愿服務隊,通過將湖北省博物館實物再現的講解方式,將楚文化傳播到各所中小學,目前已經在武漢地區樹立了的良好的品牌。在志愿服務隊成立初期,由旅游管理專業副教授和博物館工作團隊共同在學校招募選拔一批優秀有志向的學生擔任省博的兼職義務講解員,經過針對性培訓,學生反復實戰練習,博物館和學院還會對優秀學員進行表彰,這樣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共同作用下的管培制度使志愿服務團隊始終有新鮮血液補充,容易完成新老交替,形成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楊迪.儒家思想對當代志愿精神理論建構的意義探析[J].談古論今,2011(02)
[2] 余逸群.我國青年志愿服務與慈善文化論綱[J].北京青年研究,2016(03).
[3] 王薇.中國傳統慈善思想評析[D].北京師范大學,2008.
[4] 陳慶之.充盈在傳統文化中的志愿精神[J].社會與公益,2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