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杰
摘 要:雖然學界對“普職融通”改革莫衷一是,但是筆者認為,這一改革具有正向意義和內在價值。“普職融通”不是普高和職高的簡單融合,而是打破既有的身份界限,實現在頂層設計、課程體系、管理制度、育人模式等方面的交互與銜接,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本文以德清職業中專與普通中學的改革合作為例,就中職學校實施“普職融通”的實踐及相關問題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中職學校 普職融通 合作辦學
自20世紀80年代中等教育結構調整后,普通高中與職業高中呈雙軌并行格局,普高以升學教育為主,職高則面向就業。但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工作崗位對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要求不斷提高,普高生缺乏基本職業素養,職高生基礎知識匱乏、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弊端日漸凸顯,普職分離的體制不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普職融通”已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需求。
“普職融通”辦學模式,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機制,整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達到共同發展、共育人才的目的。積極實施和拓展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服務學生終身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普職融通”的背景與意義
1.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促使“普職融通”
進入工業4.0、“互聯網+”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在不斷發生變化,產業融合和崗位融合加快,對崗位工人提出了新的職業要求——從單一技能到綜合技能、從普通技工到復合人才。人才需求和崗位需求的“升級”,呼喚教育整體進行改革。
高中階段是高等教育和義務教育的“立交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宏觀背景下,高中教育必須重新定位自身的培養目標、重新審視自身的功能定位。也就是說,職業高中必須扭轉過去培養單一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樹立培養多元化、復合型人才的新教育觀,同時要破除教育“天花板”,貫通普通教育;同時,普通高中過去以升學為導向、缺乏職業素養培育的教育模式也已背離當前所提倡的全民職業技術教育追求。
2.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需要“普職融通”
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發展階段,高中有著不同的目標追求與功能定位。最初,普高是精英教育,開設學術性課程,是大學的預科。接著高中教育開始承擔升學就業雙重功能,既為高等學校輸送學生,也為社會“輸出”人才。而隨著高中教育走向大眾化并日漸普及,其培養目標和功能定位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和轉移。高中教育走下了精英教育的神壇,轉向更加接地氣的大眾教育,將從聚焦升學轉向公民素質和公民精神培養,樹立起“全人”教育目標。“全人”,全面發展的人,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改變,同樣宣示普職雙軌運行制度的“落沒”,助推高職與普職從各司其職到交互、融通發展。
3.學生后續發展呼喚“普職融通”
目前普通學校仍然以中高考成績作為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評價指標,幾乎沒有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認知教育。學生在校期間,對各種具體職業的認識基本是空白的。對職業認知的缺少必然導致學生專業選擇時的盲目、職業規劃時的迷茫,更談不上選擇一個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特長和個性發展的職業。
根據《2014年中國教育在線高招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在填報高考志愿時,有很大部分高考生處于迷茫狀態。調查顯示,有明確目標專業的考生只有15.6%;知道不想學什么,但是不知道想學什么的考生有36.3%;沒有目標、不知所措的考生卻有48.1%。對于“如果在理想的大學和理想的專業之間只能選擇一個,你會選何者?”這一問題,65.5%的考生選擇理想的大學,34.5%的考生則選擇理想的專業;在“一流大學的二流專業”和“二流大學的一流專業”之間二選一,59.6%的考生選擇前者。
因此,通過普職融通的教育,重視學生的職業認知教育,幫助學生分析職業,可以為學生的職業規劃打下良好基礎。
二、當前“普職融通”的誤區
“普職融通”在普高和職高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但在當前試點的“普職融通”改革中,還存在著誤區,即認為“普職融通”就是聯合招生,形成“非普非職”的班級,學生可雙向流通。
正是這種誤區,導致一部分職業學校以聯合招生的方式,為少量的學生提供轉學普高的機會,導致“職校熱、普高冷”的改革局面。所以有人認為,“普職融通”是職業學校“以融通名義,提升吸引力,爭搶優質生源”的“噱頭”。
三、實施“普職融通”改革的實踐探索
1.以生涯規劃為基礎,實現課程的融通
根據“普職融通”課程體系設計理念,普通高中課程體系除了基礎文化課程外,建設職業技術課程,包括生涯規劃指導、職業探索、技能導向課程等模塊。通過教學中融合的職業技術課程,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開展學生生涯規劃指導,為普通高中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親歷職業、豐富技能知識、立體成才的機會,共享職業學校在課程資源、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成果,實現普職課程上的融通。
從2009年開始,德清職業中專為德清高級中學、德清一中、德清五中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服裝手工DIY、面點制作、照明電工、計算機網頁制作、汽車美容、電子商務等課程。學校專業教師參與了普通高中職業技術課程的開發,擔任了課堂教學工作,為學生認識專業、了解職業、規劃個人職業生涯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2.以實訓基地為平臺,實現資源的融通
德清職業中專擁有包括數控專業國家級實訓基地、烹飪酒店專業省級實訓基地等各類專業的實訓基地15個,實訓基地設施設備齊全,專業課程建設完備,專業師資實力雄厚,在校學生職業技能等級考試中級工通過率超過90%,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上成績優異。特別是經過國家中職示范校建設,以及縣委縣府新投入1.5億元新建實訓基地后,學校實訓基地硬件建設又上新臺階。設備設施上具有普通中學無可比擬的優勢,職業學校教師既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又有極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德清職業中專為普通學校開放實訓基地,為他們的職業技術課程的教學提供保障,提前感受職業情境。endprint
2017年,學校建成了面向普通中小學的職業體驗基地,各個專業實訓基地資源與普校共享。同時德清職業中專將與浙江大學合作建設創客教育中心,包含無人機、VR體驗中心、木藝課堂、陶藝制作、智能機器人等項目,為中小學創客教育的開展提供保障。其中初三年級職業啟蒙教育的開展,對學生初升高的學校選擇、專業選擇作用尤為明顯。
3.以合作辦學為載體,實現機制的融通
德清職業中專與德清高級中學采用雙主體互通式合作模式,即辦學主體相互獨立,學生達到一定條件和標準可以到對方學校學習相關課程。
2016年合作開辦的普職融通班,招收4個班154名學生。高一第一學期以普高課程為主,采用普高課程和教學計劃實施教學。其中周五安排半天時間開始專業選修課程,讓學生認識數控、旅游、計算機等專業基礎知識和職業特征。高一第一學期結束,學校將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按一定比率計算總分,選拔10%的學生進入德清高級中學學習;其余學生在數控、旅游、計算機三個專業中進行選擇,高一下學期開始按照專業學校教學要求實施教學。其中有部分優秀學生自愿放棄去德清高級中學學習,同時德清高級中學的高一學生,也可以申請到德清職業中專學習。學生可以多次選擇、逐步推進,為學生的多元化成才創造條件。
在一學年的教學試點過程中,教育局和學校幾次召開了學生和教師的座談會,了解班級的教育教學情況,調研了普職融通方式的意義。學生從入學時候對普職融通的好奇、對職業學校和不同專業情況的茫然無知,到學年結束后能以客觀積極的態度來認識職業學校和職業教育,認識不同的專業和今后個人的職業規劃,一學年的普職融通試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學生改變了過去對職業教育和職業學校的認知,前20名學生中,接近50%的學生和家長認可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質量,主動留在職業學校,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學習,作為自己今后發展的方向。普職融通的試點,不僅融通了普職學校之間機制上的隔閡,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教育的看法。
四、“普職融通”需要解決的問題
“普職融通”的試點工作,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資源,實現了普職攜手合作、協同育人,為學生健康成長搭建了多元化的學習平臺,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了發展空間,但仍然有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
(1)師資問題是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特別是職業學校的專業師資,不僅要承擔既有的專業教學任務,還要為普通學校開發課程、承擔課題教學任務,一方面師資數量上明顯不足,另一方面教師的業務能力不足,特別是教科研和課程開發能力。
(2)實訓基地的問題。職業學校的實訓基地需要同時兼顧校內教學和中小學開放教學需要,這對實訓基地的管理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3)現有高考體制的問題。高職生的技能考試在高三上學期期中時間就要開考,普通高中高二學生轉入職業學校沒有專業能力參加高職考試,而高一的學生大多數仍然希望繼續升學,所以也不愿意轉到職校學習,因而從普通高中融通到職業學校的只是極個別學生。
參考文獻:
[1]崔建平,馮文全.“普職融通”辦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0).
[2]劉麗群,彭李.普職融通: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整體趨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5).
[3]丁金水.普職融通的實踐探索——以江蘇省高淳中專和湖濱中學普職融通為例[J].江蘇教育, 2015(6).
(作者單位:德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