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為重視。在后現代主義思潮下努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社會主義核
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是當前高校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是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生命線”。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要著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等教育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6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隨著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斷重視,以及在教育內容和手段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大力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但是,在經濟全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外部環境的影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是日益開放的環境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局中,既有效地利益世界資源加速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也使得不同的文化隨之滲入了我國。另一方面,隨之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絡的普及,大眾傳媒、自媒體等全新全新的傳播手段的出現,使得各種信息的傳播前所未有的便捷,各種文化價值觀以這些手段為載體,在大學生中產生影響。
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矛盾的影響。目前,我國尚處在加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時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暫時性的矛盾。如經濟發展既帶來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但由于利益分配機制的某些方面的不完善造成了社會收入水平的較大差異。這些矛盾有可能對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三是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F當代的諸多西方社會思潮,如“存在主義”、“實用主義”、“自由化”、“后現代主義”等在進入中國后,由于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價值對這些文化思潮缺乏必要的辨識能力,因而很容易受影響。大學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以什么樣的文化引導,對他們三觀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內容概述
后現代主義(Dostmodernism)是指20世紀60年代以來整個西方為了反傳統的一種哲學上面的思辨形式,它孕育于30年代現代主義的母胎,主要是從經濟、科技、工業產業等方面對于傳統思想的一種反思與叛逆的思潮運動。這種思潮強調個體的主體認識,推崇人的自由、價值、尊嚴的平等對話,以反理性、反科學、反文化等方式對現有社會矛盾展開批判。作為一種在全球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潮,后現代主義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會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思考如何在其影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問題。
(二)后現代主義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響
黃藝羨認為,后現代主義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地瓦解和削弱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性,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受到了質疑和否定;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理性意識的迷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難以內化為教育對象的實踐行動三是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真理性;四是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確定性。這表明,后現代思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對象、內容和目的產生了全方位的負面影響,其懷疑主義、虛無主義傾向使大學生失去了對崇高的理想信念的追求,造成大學生價值觀失衡、政治意識淡化、缺乏信仰、道德責任觀念不清等嚴重后果。
三、建設性后現代與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措施
“建設性后現代”最早是由美國學者格里芬提出的方法論概念。有感于后現代理論自身的解構主義、虛無主義等缺陷,它主張“在解構的基礎上建構”,也就是“重構”?!敖ㄔO性后現代”方法的精髓,是傳統與現代并取,反對以今非古;本質與現象并尊,反對“去本質化”“去體系化”;感受與思辨并重,反對“去理性化”“去思想化”;主體與客體兼顧,在物我交融中堅持主客二分。
建設性后現代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如下的啟發:
(一)注重師生之間的交互作用
以主體間性代替個人主體性,這是西方哲學流派現象學的基本主張。建設性后現代認為個體自我是關系中的自我,因此主張“傾聽他人,寬容他人,學習他人和尊重他人”。這種主體間的交往關系既強調了要發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指出這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在于,思想政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多向互動,不能停留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上,在師生交互作用的基礎上,用對話代替灌輸,對教學內容進行解釋,在課堂內外都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實現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意義的共同建構,也因此提升了教育活動的實效性。
(二)以開放性提升自信心
開放性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已,要以”開放”的態度和勇氣面對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在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上都要保持適度的開放性。開放性并不是對所有思想文化不加區別的全盤接受,而是在開放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大學生看清各種思想文化的本質,在比較的視野下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的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指南。
(三)以網絡等新媒體構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
網絡等新媒體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各種思想也因此得以對他們產生影響。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等特點使當前高校大學生價值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面臨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構筑網絡平臺,延伸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網絡具有信息量大、傳播及時、交互性強等方面的優勢。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動出擊,充分發揮網絡的建構性,限制其解構性,讓網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交流、互動、引導的有力平臺,主動占領這一高地,以豐富多彩的內容、與時俱進的形式、平等對話的態度,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深入大學生頭腦。
四、結語
綜上所述,縱觀時下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對新的挑戰,我們既需要肅清高校校園里面的教育之風,又需要不斷開拓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更加需要純凈大學生的心靈,在日常的潛移默化中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以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