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龍
摘要:教師對作業的設計,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業的目的,一是通過練,讓學生掌握并加深理解所學過的課堂知識,二是通過練習運用,能夠把學過的知識融匯貫通,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優質的作業設計,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以及智力的開發和創造起著非比尋常的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業設計 創新
一、作業設計要形式多樣,有創造性
自實施新課程標準教材以來,我認為語文作業要經過精心的選擇和設計。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使每個作業練習都有它實際的價值和意義,要設計一些精當而有趣的創造性作業,挖掘兒童的潛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機械性地布置抄寫課本作業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聽、說、讀、寫技能不是很理想。因此作業設計應該是多樣化的,既要有書面的,又要有口頭的;既要有用腦思考的,又要有觀察和動手操作的;既要有語文活動,又要將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融合在一起的等。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語文教學活動,這樣才能豐富學生的情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現狀及其弊端
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小學語文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但在現實教學中,教師的作業設計存在不少問題。
1.機械重復的作業多,思維訓練的作業少不少教師仍然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將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而不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布置語文作業時,教師總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讓孩子熟能生巧,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也相應提高。如許多老師,向來如此布置抄寫、背誦的作業:“把課文讀五遍,把這些生字抄寫五次……”。其實,反復操作式的訓練作用在于記憶基礎知識,發展基本技能,但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卻收效甚微。作業布置如果大搞“題海戰術”,一味的機械重復只會加重學生負擔,又沒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的訓練,更甚者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對今后的語文教學大大不利。
2.書面作業多,結合生活實際的作業少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不是著重于文本內容的鞏固,就是學科的知識點的考察。許多語文教師布置作業多半是為了鞏固已學過的知識,于是便要求學生大量抄寫生字新詞,進行形近字比較組詞,以及重復練習課文后面的練習題,甚至讓學生買大量的教學輔助材料,然后讓學生完成相關的題目(這些與教材配套的練習冊題目大多是理論類、知識類,不僅量多,且難度較大,學生完成作業的實際效果也就自然欠佳。)這種作業設計的內容,知識鞏固題多,應用實踐題少;書面作業多、口頭作業少、動手操作作業更少。另外,作業題目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學生的個性發展、實踐能力與探究能力都得不到可持續發展。
三、作業的難度得分層
作業的難度應略高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遵循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原則,給學生一個可以選擇的范圍。能力強的可選做較難的,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選擇簡單的。由于小學生的好勝心較強,有些學生會知難而進,還有一些學生會在已有的知識水平上跳一跳,嘗試“摘樹上的果實”。這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根據不同類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作業,作業要有層次、有梯度、難易有別。對于讀書筆記這類作業,低年級應以摘抄為主,中年級要以概述為主,高年級以談感受為主。因為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學習相同的知識會取得不同的效果。如果設計作業不考慮學生的差異性,結果往往是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而能力弱的學生“吃不了”,語文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限制。我在作業的設計中,撇棄了過去那種強制、命令式的作業布置方式,照顧到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多梯級作業,充分給學生留出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優秀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讓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能承受,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變封閉作業為開放性作業
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要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吸取營養。如:學習了《院子里的悄悄話》后,我讓學生抽出時間到大自然中去仔細觀察。找有年輪的樹,了解年輪。學習了《火燒云》后,我讓每一個學生在傍晚觀察火燒云的變化過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要求學生每天堅持看中央新聞、貴州新聞,還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多與人交流,提高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等等。還要把作業設計與兒童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它各科學習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得到提高。
五、應注意知識與能力的綜合性
課改前,總是認為作業是課堂的延伸,鞏固課上所學知識,讓知識升華的單一過程。在布置作業時,不是抄就是背。結果學生對這類單一枯燥的作業,毫無興趣,只是機械的亂做一氣,老師就培養除了一批會做作業的機器人。這就違背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學,失去了作業應有的意義。因此,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應精心設計,不僅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升華,而且也要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會學語文。如低段學生,語文學習以字詞為主。由于字詞學習單調、呆板,對于抄寫更是提不起興趣。這時,老師可讓孩子們課后回家將生字抄寫變為和父母一起將生字制成謎語,拿到課堂上和老師、同學猜。孩子們對于動畫片、故事、配畫書籍百看不厭,教師便可鼓勵孩子們記下動畫片中的一句歌詞、一個題目、一個人物;對于故事中的生字,激發學生多問,多讀,并抽出一定課余時間讀故事。還如電視中的廣告,有的孩子背得滴水不漏,路邊的招牌,學生也會時常指點指點,這都是學習字、詞的好機會。老師適當引導、點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真正把靜止不動的作業變成動的、活的、有用的。才能有效的促進課堂教學,真正讓學生豐富知識,提高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