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小歡
摘要: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用長遠的教育觀來培養和指導學生,并能夠把握不同課程模塊的特點,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高中物理;素質教育;物理教學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質、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和專業美感素質,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創造力。那么如何在物理學科中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充分發揮教育功能、提高學生素質、實施教育目標?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對問題的思考與探究中得到促進和發展的過程。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指教師精心設計一定的客觀條件,如提供學習材料、演示實驗等,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感到原有知識不夠用,造成“認知失調”,從而激起學生疑惑、驚奇、差異的情感,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探究的愿望。
創設問題情境的關鍵環節是設置問題,設置問題要講究針對性、啟發性、挑戰性、趣味性和明確性。針對性是指在精選學習內容和研究學情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啟發性是指設置問題應聯系學生已有知識、能力和個人經驗,提出學生樂于思考且易產生聯想的問題;挑戰性指提出的問題難度要適中,問題太易讓學生產生厭倦和輕視心理,問題太難讓學生望而生畏。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能夠“跳一跳摘果子”;趣味性是指提出的問題應該新穎、奇特而有趣;明確性是指問題的設計要小而具體,避免空洞抽象。實踐證明,問題情境設計得巧妙,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二、通過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在教學中,實驗能力的培養一般很少被忽視,但觀察能力的培養往往不被重視。筆者僅就培養觀察能力方面談幾點體會。
1.課堂觀察演示實驗。要求學生充分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所謂充分觀察,就是全面觀察,重點觀察和對比觀察。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分析現象,判斷出本質特征。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由學生逐步思考,分析、討論,并總結出物理現象的本質規律。
2.課外觀察自然現象和身邊事物。培養學生平時善于多觀察自然現象和身邊事物的習慣。啟發他們練習應用物理規律解釋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和生活中的物理問題。例如:路旁的樹木、房屋向后倒,這是由于人們總是習慣以自己為參照物;在平穩行駛的車廂里豎直向上跳起后,仍落回原地,是由于慣性,即由于人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力,仍以原來的速度與車同行等等,都是物理問題。
三、用成功典例激勵學生,激發其創造意識
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結合課本內容,向同學介紹一些中外杰出的物理學家如何在科學崎嶇的道路上攀登,為祖國和人民做出貢獻,如我國杰出的科學家,鄧稼先,他先后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在物理方面有深厚的造詣,當選擇是留在國外安逸的生活,還是回國在建一個完整的實驗室的情況下艱苦奮斗時,他選擇了后者,他排除萬難,1950年毅然回祖國效力,參加和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學生為現代化而創造的動機,教師要充分利用物理知識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培養學生科學地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潛能、智慧的充分開發。
四、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提高其創造觀察能力
物理變化中常常出現許多現象,瞬息萬變,因此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很是必要,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動手實驗的重視,不要認為這是浪費時間,經常組織學生親自動手做物理實驗,學生親自動手做試驗對其提高物理興趣、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以及開拓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如英國細菌學家費萊明在圣瑪麗醫院從事疫苗的治療時,腦中就一直想著“還沒有詳細研究過的病例”,一次他在實驗觀察中偶然發現青霉素的分泌物能殺死葡萄球菌,從此開辟了使用藥物治療人類的傳染病癥的先例,老師在指導實驗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疑者,覺悟之機也”,實驗的每一步都要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觀察。
五、培養創造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積累和表達的前提。培養創造觀察,在物理這門學科中顯得尤為突出。由于物理變化中常常同時出現多種現象,有的瞬息即逝,因此應要求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俄國杰出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就是從深入地觀察唾液分泌等現象入手,創造了高級神經活動學說。英國細菌學家費萊明1928年通過非常細致的觀察,發現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學成就,這些都足以說明觀察在科學研究、科學創造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努力提倡師生平等,允許學生提出與教師相反的想法和問題,鼓勵學生超過教師思維軌道的有價值的思維活動。
六、培養創造意識
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和正確人生觀,激發學生為現代化而創造的動機。中外杰出的物理學家在科學的崎嶇道路上登攀,為祖國為人民做出貢獻的思想和行為是青年學生的光輝榜樣,通過介紹這些科學家的業績。激發學生為祖國而創造的熱情。在傳授物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充分利用物理知識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潛能的充分開發。把知識能力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去創造財富,產生價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學的社會價值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加深對物理知識理解,讓學生了解下個世紀幾個重大迫切的社會問題:糧食問題、能源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癌癥等疾病藥物問題。通過講解某些物理知識與上述問題掛鉤,無形之中把課程內容貼近實際,聯系社會與人,激勵學生學習科學家的人格品質,對科學執著的探索精神,培養創造品質,研究科學創造的非智力因素。培養頑強的意志和標新立異的能力。
推行素質教育,以育人為目標,追求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就物理教學而言,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觀察、實驗能力、合作意識的培養。根據物理學科優勢重在通過起因和經過,得到什么結果,為身邊的生活、科學技術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王泰源. 關于素質教育指導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改革研究[J]. 經營管理者,2017,(03):3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