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翠
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經典流芳千古。而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其綿延不絕的文化張力直到現在依然滋潤我們的心田。就國學教育在當前教育環境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如何更有成效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教育,談一些粗淺的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國學教育;綜合素養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文化事業日益豐富,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隨之而來的是國人對文化教育需求的逐漸提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認識中華民族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同時還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而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成功舉辦,極大地振奮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起了國民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國學的學習熱情。特別是在這兩年高考中,語文分數提高至180分,古文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所以加強當前孩子對國學的學習,既是當代語文學習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當下國學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潮。
一、何為國學教育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關于國學的概念,有過較全面的論述,可以理解為參照西方學術對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進行研究和闡釋的一門學問,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學,即胡適所說的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思想、學術、文學、藝術、數術均包括其中;狹義的國學,則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我們這里要探討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就是狹義層面上的含義,即對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的教育。通俗的來說,就是讓小學生能夠更多地了解、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通過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以更好地豐富素質教育的內涵。
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國學教育的必要性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時期,在小學階段向學生傳授國學,就是教他們用傳統文化做生命的底色。而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應提高小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還應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一)培養語文綜合能力的必要性
現代的語文教學,基本上還處于你問我答的狀態。低年級的學生學拼音,學習生字,高年級的學生就開始在老師給出的套路下進行寫作的練習。這樣的教育實質上根本沒有跳出應試的窠臼,整個課堂都是為了考試,毫無文化氛圍可言。而語文教學如果脫離了文化氛圍,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價值。教師在課堂上加入國學經典的滲透,可以極大地提升課堂的文化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舉一個身邊的例子:很多和我一樣的一線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時都會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現代文閱讀怎么教?現在的學生,很多對文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明顯下降。而老師在講解時,也只能傳授解題的方法和技巧,卻不能將感受和體悟強加給學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局面呢?筆者認為,究其根本,是沒有扎實的語文基礎。我們看《紅樓夢》里面的林黛玉、薛寶釵等人,十二三歲的時候就能吟詩作賦,滿腹錦繡,字字珠璣。而現在十二三歲的學生,或許走馬觀花地看了很多本良莠不齊的書,卻不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需要表達或者寫作時依舊是“腹中空空”。有人曾經提議,說在九年義務教育中根本不應該教現代文,而應該先教文言文,文言文學好了,現代文的理解和學習就水到渠成了。這個觀點當然有失偏頗,但恐怕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教師從小就對學生進行一些傳統國學方面的教學,經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加大了學生的積累,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那么以后的現代文閱讀就會變得相對簡單。
(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品德的必要性
國學經典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們的人格,提升著孩子們的素養,幫助孩子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如《三字經》中“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講的是孝敬父母,知道父母的甘苦,尊敬兄長,培養自己的愛心。《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講的就是一種為人的規范,一種處世的準則。國學經典能夠使孩子們在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同時,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又如《弟子規》中雖存在一些不科學的封建糟粕,但是全文中心講為人處世之道,書中那些朗朗上口的語句是對我國幾千年人們的處世經驗、智慧的總結,對于優化社會風氣有著積極的作用,如“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經過濃縮,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明確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再高一個層次來講,國學經典甚至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在《示兒》中提到“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國學教育通過歷史人物的介紹、生動事例的教育,讓孩子們對歷史人物產生崇拜,激發出內在的愛國情懷,從小形成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這樣國家的未來才更有希望。
(三)進行中華文化傳承的必要性
國學經典著作歷經歷史和歲月的重重考驗,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對一個人一生都會產生積極影響。而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學校倡導國學教育進課堂,越來越多孔子學院的設立,似乎都在昭示著國學的復興。
最近幾年,一些前所未有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悄然興起,并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參與。比如《漢字聽寫大賽》《中華好詩詞》《成語大賽》等,以及前不久引起熱議的《中國詩詞大會》,而獲得總冠軍的上海復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一時間更為觀眾津津樂道。大家應該對一個場景還記憶猶新:2月1日,武亦姝在個人追逐戰中過關斬將,成為這個環節最高分獲得者。在爭奪攻擂資格的“飛花令”環節,她與博士姐姐以“月”字吟詩,被提醒所說詩句重復了,她立即脫口而出《詩經·七月》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反應之迅速、心理之穩定,瞬間圈粉無數。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評價:“詩歌的真善美是滲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謙遜不是裝出來的,而是有詩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氣定神閑的樣子,詩意就出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不就是對中華文化進行傳承的一次完美詮釋嗎?endprint
今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意見,宣布將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中小幼課堂和教材更是其中的重點。實現目標的時間節點設在2025年。
承續優秀傳統文化要滋養更要底氣。這不只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工程,更是一個“物質幸福時代已經結束”的社會,發自內心的渴求與呼喚,是隨著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生于物質不再匱乏年代的90后和00后漸漸成長之后的必然向往。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教育實施方法的幾點思考
“學習國學經典也要跟上時代節奏,要讓孩子們真心理解和喜歡上國學,而不必用浮躁的形式讓國學和孩子們越來越遠。”面對國學教育的熱潮,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進行國學教育,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的課題。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國學的載體,是學習國學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國學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力度,為國學教育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準字音。在國學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準字音。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國學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地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國學經典著作。
(二)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
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教師可以在教室中掛設經典佳句作為學習警句或座右銘,利用黑板報、櫥窗等空間宣傳經典文化,讓誦讀經典詩文成為平日的常事。我所任教的山西省大同市實驗小學就有很濃厚的國學教育氛圍。例如每天早晨,全校班級都要分年級進行不同內容的國學經典誦讀;每年4月23日到5月23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讀書月活動;每年兩次的全校性的閱讀考級活動;另外,學校集中進行識字測試、校內的中華詩詞大賽、每周安排一節課誦讀經典詩文、每月舉行讀書會等。濃厚的文化氛圍使得每一位師生都在無形之中受到熏陶和影響,感受著國學的濃郁滋養。
(三)借鑒行之有效的國學教育形式
現今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不斷嘗試在小學開展國學教育,其中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陳琴所開創的經典“素讀”課堂目前正逐漸被許多老師接納和效仿。說到“素讀”,日本教育學博士七田真有詳細的論述:“‘素讀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只是純粹地讀。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這樣按字面來教孩子‘素讀中國的四書五經的。”陳琴老師在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采訪時談到:我們現在公認猶太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許多致力研究其成功秘笈的學者都指出,猶太人的成功教育法則,其中一條就是離不開少年時期的“素讀”經典訓練。“素讀”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猶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而陳琴老師的學生在小學畢業前基本能達到“背誦十萬字,讀破百部書,手寫千萬言”的目標,也有力證實了“素讀”的可借鑒性。
在國學經典的學習中,可借鑒的方法還不算太多。但只要我們能夠意識到國學教育的深遠意義和勢在必行,不斷潛心研究,加之有效借鑒和不斷創新,相信充滿國學底蘊的課堂帶給孩子們的肯定是真正的收獲和終生的受益。
(四)對小學語文教師引導經典誦讀提出新要求
教師自身的文化底蘊對于學生累積經典古詩詞,提高誦讀質量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素養,跟隨著原典感悟國學,持續體驗、感悟經典詩文的魅力。首先,語文教師必須對母語教學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在今天這個“教派”紛紜的時代,迎面而來的各種聲浪,你能堅守什么,修正什么,全靠你自己的信念。有信念的教師,才不會在表面洶涌的浪濤中迷失航向。其次,語文老師自己要是個讀書人,這點很關鍵。我們倡導“書香校園”“書香社會”“書香家庭”,更應該倡導每一個教師都是“書香教師”。只有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帶出愛閱讀的學生。其三,教師要有一定的文言文素養。文言文是我們母語的源泉。不讀文言文讀本的老師是不能真正領會母語的精髓的,沒有古典文學素養的語文教師,也絕對不是優秀的母語教師。不讀經典的教師,盡管匠氣滿身,卻不可能是“書香教師”。而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充分發揮個人魅力,將學生置身于深厚底蘊的詩歌中,使之成為一種讓傳統文化融入內心生命的感動。
總之,小學語文中的國學教育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教學一定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才能在文化傳承的宏偉事業中有所作為。讓我們在教學中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依托積淀千年的華夏文化,努力塑造有文化底蘊的新一代,使之能真正站在“五千年文化歷史巨人”的肩上開拓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廖柏靈.關于小學國學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科研論壇,2008(12).
[2]吳述榮.將經典誦讀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嘗試[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4(12).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