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衛
摘要:數目眾多的古詩詞代表著傳統文化精華和經典,面對正值青春年華的高中生,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以及思維方式都不一樣,致使每個人對同一首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 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實踐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加強古詩詞的背誦,多了解典故和古代文言文的字詞解析。為較好實現高中古詩詞的教學,教師要結合新時代的需求,積極創新, 重點引導學生進入古詩詞意境以及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詩詞; 傳統文化
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海洋中, 古詩詞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充分的體現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從遙遠的古代開始,我國對古詩詞的教學就很重視,以至到了經歷了五千年后日新月異的今天,古詩詞仍作為現代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詩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和文化素養; 另一方面也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揮巨大作用。隨著新課改的廣泛推行,大部分教師積極創新教學策略, 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由死記硬背變為以引導學生進入古詩詞的意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陶冶學生情操。為適應現代教學的革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巨大魅力,對現行的古詩詞教學策略進行歸納總結進而創新教學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現有的高考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教師之間素質的參差不齊, 致使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的實踐中暴露出一些被忽視的問題。第一,為了在高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而要求學生只背誦那些經常在試卷中出現的部分句子, 造成了學生僅僅記住簡單的文字組合而不能對詩詞進行全面的理解, 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出現理解偏差, 不能進入作者營造出的意境。第二, 現行的高考制度對語文古詩詞的教學產生嚴重的影響,在分數面前,教師不得不放棄學生的長遠發展, 在詩詞鑒賞時運用的統一、固定的模式而缺乏創新。第三,部分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 常常都是往屏幕前一站自顧自的講解, 忽略了下面學生的聽課情況,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使得課堂的教學質量不高。第四,有部分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只是簡單的將板書內容搬到屏幕上, 而缺乏與詩詞對應的圖片、聲音和動畫,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效用,致使其起不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效果。
二、關于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的策略實踐
(一)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關注古詩詞的背景
古詩詞由于其在形式上短小精辟而內容卻異常的豐富, 它們往往都表現著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就是對詩人的生存環境以及古詩詞創作時的社會背景對學生進行詳細的描述講解, 以便學生快速進入詩詞所包含的精神內涵, 進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 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一方面,蘇軾與當時變法的王安石有不同的政治主張, 主動要求外放, 他曾要求調任到離其兄較近的地方為官,以便兄弟經常聚會。而直到蘇軾創作此篇佳作那個中秋, 蘇軾依然和蘇轍天各一方。在天清月朗的中秋,蘇軾想起離異多年的弟弟, 心緒高漲, 揮筆寫下這篇名作; 另一方面, 蘇軾本人性格豪放、氣質浪漫,并心懷遠大的政治抱負。雖然蘇軾懷才不遇,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在這首詞中仍然表達了蘇軾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月亮自身具有浪漫色彩并充滿了想象,可讓人想到團圓的美好生活, 同時也讓人聯想到蘇軾光明磊落的人格。通過背景的介紹, 在分析作品時學生就可以發揮想象力,融入詩詞的意境中,幫助學生的正確理解,同時還可以加深記憶。
(二)教學要充分體現古詩詞的情景再現
將篇幅較小的詩詞展現出其所蘊含的壯闊情景, 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熱情, 讓學生積極主動的融入到學習傳統古詩詞文化中。首先,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對詩詞進行誦讀, 通過充分調動人體的五官而觸發出學生的情緒, 漸入詩詞的情景。其次,教師要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在課前準備做課件時,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文字、聲音、圖片與動畫的綜合效果吸引學生發散思維,快速領悟詩詞所表現的情景。比如,在講解杜甫《蜀相》時,可以在課件中插入與草堂相關的圖片并用一種深沉聲音的介紹杜甫的人生經歷了, 從而營造出一種蒼涼的氣氛,使學生投入其中,讓學生主動的探求詩詞的意境。而在學習柳永的《雨霖鈴》時,可以選取《送別》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在輕緩的旋律中進行想象, 感受作者的意境。
(三)對古詩詞進行詩詞對比
由于每首古詩詞的創作者的生長背景、喜好個性、人生際遇等都不盡相同,從而導致在創作時就表現出各不相同的風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創作者的風格以及同一創作者而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教學, 達到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并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舉個例子說,在學習由李煜創作的《望江南》時就可以插入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將兩者進行對比。前者的創作背景是在作者由國君淪為階下囚后創作的, 詩中描寫了睡夢中重溫舊時生活的歡樂以及夢醒后現實的殘酷, 表達了作者對往昔生活的懷戀; 而后者則是詩人杜甫在經歷游離失所的生活之后, 為在成都西郭草堂有了安身的處所而感到的欣喜之情, 詩中對草堂附近春意盎然的景色進行了描寫, 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兩首風格迥異的詩詞,是由兩個人生經歷完全不同的作者創作的, 致使兩首詩詞表達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參考文獻:
[1] 鄭建華.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困境研究[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7):61-62.
[2] 胡靖.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2012(35):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