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
【摘要】課堂教學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堂課的優劣要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更要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文章著重在新課程理念下淺析如何使一堂語文課更加有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課堂教學;三維目標
課改已經進行了好幾個年頭,新課程理念已經普及到了全國各地的教育基地。課堂教學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堂課的優劣要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更要體現三維目標的整合。
筆者在教學的第一線工作、學習、探索了十幾年。在各種聽課活動、賽課活動中筆者發現,許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走了彎路:有時“冷(粉筆)”“熱(多媒體)”教學手段兼顧的形式多于教學的實際內容,有時機械的練習多于生動的理解,有時傳道解惑的啰唆講授多于學生的自讀與自悟。教師和學生沒有放開懷抱走進文本里,更沒有在文本里出生入死享受學習的快樂。最后是教師教得累,教得無味,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質量上不去。甚至有些年輕教師熱情澎湃地走上課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展示出整個教學流程,教師和學生急匆匆地過一遍課件。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聽課者眼花繚亂,課改理念和三維目標被溫柔地分解開來,一堂課被匆匆略過。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很多教師重新回到了題海戰術,灌輸式學習壓迫學生的惡性循環中。這樣導致的結果大多是,教學目標被生硬地走了一趟過場;打發了一堂課的寶貴時間,而實際上學生掌握的東西少之又少。
筆者有幸聽了縣教研室梁老師上《普羅米修斯》的一堂常態課,感到了快樂,并且在教學上大徹大悟。這堂課生動簡樸實在地揭示了新課程理念下一堂語文課中教師教什么、怎么教的教育規律,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更生動回答了常態教學如何體現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
一、布置學生學習注意講清要領,教師主導作用不能丟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教學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尤其是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特別需要確立。只有明確了這個原則的地位,教師在教學中才能放開手腳,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加以區別對待的引導,讓學生體驗文本。語文教學,學生不通過讀,不通過講,不通過想,不通過寫,主體地位便體現不出來。而教師在踐行課改理念時,盲目地一味當甩手掌柜,以為放手讓學生熱熱鬧鬧地折騰一番,學生便習得了教學內容。特別是課堂上有幾個童言無忌的學生發言生動活潑,帶動了教學氣氛,課堂上下為之開懷時,教師便認為一堂課有了味道,教師的引導起了作用,學生掌握了學習內容,新理念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然而這種熱鬧大多時候蒙蔽了教師的心,熱鬧的煙霧籠罩了教育最純樸的初衷——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
課堂上教學散亂,目的性不強的主要原因是對課改理念的理解出現偏頗。教師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也是一個辯證的概念。教師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結果?教學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是讓學生得到各種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過程,并不是教師在課堂上展示本身知識能力的過程,更不是教師的個人才藝表演。教育是培養和開發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人格素養。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梁老師充分地堅定地把握住這個法則。在布置學生朗讀時,他反復強調,朗讀課文時不能多讀,少讀,錯讀。學生明白要求后,朗讀才開始。結果是無論集體讀書,還是個別讀書,都讀得大聲流利。在布置學生抄寫生字時,他敏銳地觀察到個別學生握筆姿勢不對,便講解寫字時該怎么握筆: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夾筆,握筆要有力,并要挺直腰板,眼睛離桌面一尺距離。這樣總結要領,看似與教學目標無關,卻能讓學生受益一輩子。這難道和語文教學無關嗎?這不是課堂要素中應該強調的細節嗎?一個教師就應該在課堂上發揮他的主導性來要求學生向正確的目標和方法邁進!
學習要得法。方法是教師學習和總結出來的。試想,一個小學生如果得不到教師的長期糾正和要求,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嗎?在聽課中觀察到這種細節,我的心怦然一動。這么簡單的道理,為什么我們的有些教師就沒有在這方面努力過,堅持過?最后導致學生作業潦草,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上不去。聽課聽到這個環節,筆者心里一熱,第一個快樂燃燒了我的心。
一位教師如果能這么嚴格地要求學生,時時提醒,久而久之,學生便養成了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習慣與自律意識將會把學生的學習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那種一次次成功、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改進、一次次自信的心境,將會指引學生走向快樂的學習境地。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絕不能拋棄。無論如何,一位教師的閱歷、學識、思考能力、總結能力都遠遠超過學生。明白了這個道理,教師在課堂上怎能放任學生的學習不管?怎能不教給學生更實在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教育的認知獲得規律在于重復
聽梁老師上課,一聲“起立”,師生互相問候過后,他在黑板上板書課題——普羅米修斯,然后指著課題讓學生念課題。念了一遍,沒完;再念一遍,還沒完;再大聲地念一遍,學生們精神抖擻地念了第三遍,這才算通過了。課后我才想到,學生們第一次念課題時,“普羅米修斯”只不過在他們嘴里走了一圈;第二次念課題時,學生把“普羅米修斯”讀到了肚子里,又被吐了出來。梁老師加以糾正和引導,學生第三次精神抖擻、飽含感情地念完“普羅米修斯”。這一次,課題才被念在了學生的心坎上。這是這堂課中第一次簡單地運用了重復的規律,有力的重復使學生第一次走進文本。接下來是布置學生默讀課文,弄清普羅米修斯做了什么,為什么這么做。學生讀完課文主動舉起了手。
在掃清生字障礙這個環節,梁老師讓學生讀生字并口頭組詞。一般教師上到這里,掃清生字障礙這個環節算是完滿結束了,學生能讀能說了,好像教學目標已經達到了。學生真的掌握生字了嗎?梁老師沒有就此罷休,沒有就這么輕易地滑過這一識字的環節,匆忙地走進讀說課文的階段,而是給三分鐘時間,讓學生當堂抄寫一遍生字。隨堂檢查學生的書寫情況時,把學生沒有寫好的字,結構不對、筆畫不正確的字依樣畫葫蘆臨寫在黑板上。學生抄完生字之后,看著黑板集體糾正寫得不對的字。當我醒悟過來時,識字的教學目標就被梁老師輕松而又有實效地完成了,原來重復認知的教學規律又被梁老師偷偷地進行了一次。課后我越想越覺得運用得太妙了。endprint
在樸實的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一起學習。集體糾正,集體認知,集體深入,集體提高,變換一種形式,變枯燥單一的學習認知方式為形式多樣的習得體驗,在重復認知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輕而易舉地實現了學習目標。與以往其他教師的課對比,在這么多學生和教師面前上一節常態指導課,如果過多地糾纏生字,后面的讀說文本階段將沒有時間演繹課堂的體驗環節。我當時還淺薄地為梁老師擔心。課后才發現,這樣的教學實在、有效、深刻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在讀文的環節,梁老師再一次運用了步步深入的重復認知規律。讀每一個自然段時,首先要求學生讀通,再抓住重點詞語讀出感情,最后帶著問題去讀懂。一些重點句子學生很快就背了下來,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明白,一堂課很快接近了尾聲。最后一個環節,練習說話“普羅米修斯,我敬佩你 (后補上心字底,把你改成‘您,道出留空的秘密)”,讓學生自由表達對普羅米修斯的敬佩之情。
一堂課完滿地結束了,40分鐘,不拖堂,教學目標由淺入深地全部實現,整個課堂把三維目標整合得自然得體,我們都為之驚嘆鼓起掌來。在重復中教出了實效,在重復中突破了重點,在重復中實現了教學目標。重復出生動,重復出實效,重復出精彩,重復深入文本與學生深度體驗文本。這是我聽了這堂課的第二個大快樂。
三、軟聲細語的表揚和肯定中澎湃著嚴格的愛
教師的言行在課堂上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課堂中的每一個要素都可以營造不一樣的氛圍。一堂課里必須有生與生、生與師、生與文本的互動。
梁老師在課堂上沒有一句話語是超分貝的,他始終軟聲細語,有時抑揚頓挫,包括表揚學生,沒有很熱烈的鼓掌場面,只是豪情地贊賞地開懷大聲說一個“好”字。他總是輕輕地、字句清晰地引導和激勵著學生。如“那位小帥哥來回答?!薄按餮坨R的小博士來說一說。”“一個比一個說得好?!薄澳阕x得很好,再來一次,再大點聲?!彼脑捳Z沒有對學生構成強勢的逼迫,總是那樣平易地交流和啟發。這樣的教師學生會不喜歡嗎?學生會不愿意心平氣和地與之交流并暢所欲言嗎?
軟聲細語中,飽含的是對學生負責、對教學負責、對學生未來發展負責的嚴格的愛。一切都融洽得不露痕跡,卻又讓人感到切切實實地存在,并讓人浸潤其中。教師的言行,體現的是教師身上沉淀的教學核心素養?!氨鶅鋈?,非一日之寒。”一個教師的核心素養,決定了他在課堂上的教學是否有魅力,學生是否接受他。
教師教育學生,很多時候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有教育就有交流,有交流就要達到啟發益能的作用。我們往往發現,許多學歷相同、教齡相同,責任心和工作態度都在同一個層面的教師,其教育教學效果卻差異明顯。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學達到一定的智力和知識的水平線,教師的智力和知識水平就不再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了,而口頭表達能力、組織教學活動能力等,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決定因素。因此,教師的言行是否關愛激勵學生,關乎教育的成敗。
四、讓學習和思考成為教育者的美
一位教師身上的靈光是怎樣形成的?是學習,是思考,是對日常教學的不斷總結。教師要在教學中摒棄違背教育規律的東西,優化教學中的言行,修練個人的心境,從而心存美好。一位教師,只有吃透課程標準,修練自己的備課藝術、駕馭教材的教學藝術、組織課堂的能力,才能深刻把握三維目標,讓自己上的語文課充滿智慧和樂趣,使學生享受到學有所獲的成就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