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
摘要:在幼兒階段開展的科學教育可歸屬于科學啟蒙教育范疇,對科學進行學習的過程為幼兒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探索的過程??茖W、合理的選擇科學素養培養方法,是提高幼兒科學素養培養效果的關鍵。本次研究就觀察法和模擬試驗法兩種科學素養培養手段展開探討,且明確遵循持續性、興趣性等原則在兩種教學方案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幼兒教育;科學素養;培養
在聯合國正式官方文獻中,“幼兒教育”概念已將兒童早期教育和學前教育概念取代,泛指針對0-6、7歲階段兒童開展的教育。同時,也可將幼兒教育按廣義和狹義劃分,就廣義層面而言,指可對幼兒性格、身體成長、情感等方面發展造成影響的有目的的活動,如在成人指導下參加社會活動、看電視等;而狹義是特指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1]。重視幼兒教育中對科學素養的培養,可為幼兒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一、科學素養概念及內涵
美國科學教育協會認為,具有科學素養的人,下列特征需具備:(1)與人或環境在進行相處的過程中,可采用科學的技術、概念作出抉擇;(2)可對個人意見和科學證據的區別分辨;(3)對世界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態度等。潘蘇東博士的觀點為,科學素養由科學觀念、科學技能方法、科學知識三個維度構成。故重視科學素養的培養,對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意義重大[2]。
二、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的具體目標
培養幼兒的科學態度需重視其情感體驗,可依據幼兒在認知上的特點,引導其熱情參與,通過簡單的實驗操作和調查對信息收集,可對實驗、調查結果客觀描述,進而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3-4]。《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教育部頒布)對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有所概括,即對幼兒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激發,使其認識能力得以發展,核心是針對幼兒開展的科學培養培養以引導幼兒科學觀察、激發興趣、形成科學態度、積極對科學現象模擬等為主。
三、幼兒科學教育具體特征及開展方法
(一)幼兒科學考育具體特征
兒童進入幼兒園后,腦、神經系統呈快速發展顯示,幼兒末期腦重與成人相比,是其90%,可迅速建立條件反射,為幼兒心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大腦發展的成熟為科學訓練的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且幼兒口頭語言的發展是積極行探索活動的基礎,故幼兒科學教育的特征為重視幼兒直接參與和感知,在對科學知識內容設置時傾向于啟蒙性;重視教師合理、適度的指導[5]。
(二)培養科學素養遵循的原則
從幼兒心理發育所處的階段和幼兒科學教育特征兩方面進行考慮,在培養科學素養時,需對以下原則遵循。
(1)安全性原則:在幼兒教育中,確保幼兒身心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此期孩子具淡薄的安全意識,要想獲取理想的科學素養培養結果,需首先遵循安全性原則。
(2)時空性原則:對自然界的奧秘進行分析,其在于諸多自然現象的顯現具特定時間性和空間性,如月亮的圓缺變化、海市蜃樓等,故對自然現象觀察或模擬時,需考慮到地域條件和時機對自然現象顯現的影響。
(3)興趣性原則:依據此階段幼兒生理發育的特點,需重視其興趣的激發和培養[6-7]??茖W素養需具備最為基本的觀察能力,而興趣是達到預期觀察目標的前提。
(4)持續性原則:受幼兒時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特點的影響,為提高培養科學素養的效果,在觀察諸多自然現象時,需間斷開展,而非一次持續較長時間。
(三)培養科學素養的方法
依據幼兒時期兒童心智發育特點,觀察和模擬試驗為有效的認知事物與現象的方法和手段,幼兒教育以培養幼兒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興趣為目的,將幼兒期兒童求知欲激發,培養其對世界奧秘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具體為:
(1)觀察法:積極觀察是幼兒對知識獲取以及對世界認知的較為重要途徑,但幼兒在認知觀察時,多為無意注意,認知觀察對象的程度多由興趣支配,觀察時間短,目的性不強,且無法將事物或現象不同的方面聯系起來,無法分析、理解所觀察的現象的本質。幼兒期兒童可在父母和老師的幫助下對某些自然現象觀察感知,且認為自然現象較為神奇,如看到云朵和彩虹等。幼兒期的兒童好奇心較重,且可將理解難度較大的諸多自然現象同神話故事進行聯系,進而對自然界的奧妙和神奇加以認識。所觀察到的內容越多,神奇和奧妙之處感知的越多,越有較強的成就感,對自然奧秘探索的興趣越高,故自然現象的觀察學習法在幼兒教育中非常有效。在具體觀察過程中,老師或父母需細致指導,對認知目的明確,可增強幼兒觀察積極性,全面清晰認知觀察對象;依據幼兒認知特點鼓勵其參與觀察自然現象中,可對興趣的持久性進行培養,指導正確的認知方法如同類事物對比觀察等,可提高認知效果。實際操作時,自然界自然現象繁多,如動物奔跑、刮風等,要認識此類事件,需對規律進行掌握,應認真觀察。具體方法為:首先,可對一個觀察的現象確定,其次,可采取必要的觀察工具輔助。再次,需持續觀察一段時間,對基本變化掌握,如一年四季的變化,可借助尺子、直桿等,對同一物體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太陽下的影子長度進行測量,進而感知到太陽高度和四季變化的關系。
(2)模擬試驗法:幼兒有較強烈的好奇心,對觀察獲知的自然現象有諸多疑問,不會正確的理解和認知,故通常用神話或魔法對疑問解釋。開展模擬實驗可對幼兒有正確的認知進行引導,即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對所看到的現象觀察、分析,或借助現有場景對自然現象觀察。如彩虹現象,可利用晴朗天氣觀察噴泉,噴泉附近有彩虹出現,而在非噴泉區域,雖陽光充足,天氣晴朗,但無彩虹出現,故可對幼兒認知彩虹的奧秘進行科學引導。
四、小結
重視教學素養在幼兒教育中的培養對樹立幼兒正確的科學意識極為重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采取觀察法和模擬試驗法,二者均是可行的提高幼兒了解自然現象的途徑,需重視積極實施,以達到增強科學教育成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俊.后現代主義與幼兒科學教育[J].早期教育,2003,(3).
[2] 李玉秋,李敏.高師專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綏化學院學報,2008,(2).
[3] 徐群.關于我國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2).
[4] 王艷.核心素養的培養措施略談[J].幼兒教育,2016(08)
[5] 戴亞.陳志.淺議幼兒教學中學生良心習慣的培養[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11)
[6] 陳耀政秋.幼兒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學周刊,2107(5)
[7] 李槐青.基于科學素養培養的師范院校幼兒科學教育課程改革[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32(6):145-1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