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
【摘要】以編制前置性作業作為前置性學習的突破口,通過設計多樣的前置性作業讓學生課堂上“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樂說”,從而助力小學英語課堂口語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口語能力 真實生活 語言支架 組內過關 自由選擇
引言
口語能力是任何語言學習者的一項重要技能,也是交際能力所包含的重要技能之一,許多語言學習者都不約而同地把獲得口語能力作為學習的首要目標。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注重英語溝通的效率和效果,著力培養小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然而,目前英語教學普遍存在重書面考試、輕口語聽說的情況,制約了學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前置性學習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生本主義”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體現形式。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1994)曾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可見,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課堂學習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筆者以編制“前置性作業”為突破,通過前置性作業培養小學英語課堂口語能力,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關注真實生活的作業,讓學生有話好說
讓英語知識還原并運用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能讓學生有話好說。如在教譯林版英語(三年級起點)四下 Unit 3 My Day這一單元前,我預設到學生周一到周五的學校生活基本雷同,課上交流難免會簡單重復、枯燥乏味。于是我布置學生制作My Saturday或者My Sunday的安排表,課上有的學生講周末睡懶覺,有的學生講周末一日五餐;有的學生卻講一日吃兩餐,有的學生講上多個興趣班,有的學生卻因父母上班能獨自在家看電視,有的學生能掃地、做飯做家務等,因為學生們有話想說,所以搶著說,聽的學生興趣盎然,也給學生就周末生活提供了對比和反思。再以執教6 A Unit 4 Then and now這一單元為例,我讓學生對父輩和祖輩在十五年前和三十五年前“如何獲得新聞”和“如何與遠方的親朋好友聯系”分別進行采訪,并記下核心詞匯,這樣既讓學生課堂上有話好說,也讓學生在調查和轉述中關注到時代的發展和變遷。
二、搭建語言支架的作業,讓學生有話可說
小學生都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為學生搭建語言支架,讓學生通過模仿說英語,獲取真實的語言表達機會。如在教譯林版英語五下 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一課前,我讓學生先了解自己家人及親戚朋友上班或上學的出行方式,選出具有不同出行方式(by bus, by taxi, by car, by metro, on foot...)的三個人,然后根據問句Who are you/ is he? Where do you/ does he live? How do you/ does he go to school/go to work? Why so you/ does he...?分別作出回答。教師通過支架將不外顯的思維,用問與答的方式串聯起來,讓語言學習思維化,讓學生課堂上有話可說,更好地保證了交流表達的效果。
三、組內人人過關的作業,讓學生有話敢說
每個班上都有些內向膽小的學生,他們羞于開口說英語,課上非老師“三請四邀”不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于是教師設計組內過關的任務,讓他們在小組內充分操練,突破難點。如新課教學前,我經常布置學生先自己預習課文,圈出不會的單詞組內請教,然后進行新單詞朗讀組內過關的任務,四人一組中三個組員到組長處一一過關,全部過關后組長向老師匯報,最后老師隨機對組長或者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一到兩個單詞的抽檢,抽檢合格則小組成員均能獲得學習積分,大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實行組內過關,小組長督促、管理組員的能力得以培養和提高,組員之間互相幫助、通力協作的能力也得以培養,更重要的是膽小內向的學生通過在組內操練,為課上的口語展示打好前陣,課上有話敢說了。
四、充分自由選擇的作業,讓學生有話樂說
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才智等各方面不可能相同。同一班級的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有差異的學生和一刀切的作業勢必會讓抹殺學生的個性,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讓學生自由選擇作業的內容、作業的形式等,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如在單元綜合復習前,筆者布置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本單元感覺有難度的詞組三個以上、十個以下進行摘抄,并結合生活實際用摘抄的詞組進行造句。詞組內容、詞組數量、自主造句都讓學生自己選擇,充分關注到學生的自我檢測、自我規劃、自我約束和主動投入的狀態,同時,也讓學生在復習課上有話樂意說。
再如教學六上Project 2 Reuse and recyle前,我布置作業如下:(1)愛小制作的可以獨立制作一個廢品再利用的玩具,并用英語進行簡單描述;(2)愛唱歌的可以獨立演唱一首英語環保歌曲;(3)愛畫畫的可以獨立制作一張宣傳環保的英語小海報;(4)愛寫作的可以寫下生活中可以再利用再循環的物品,課上進行描述。以上作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一個完成,然后課上給學生充分施展個性的機會,使得學生有話樂意說。
英語作為我們正在學習的第二語言,溝通和交流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建構主義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其中,交流對于推進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進程,是至關重要的手段。因此,設計讓學生“言之有物”的英語作業,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敢說、有話樂說顯得尤為重要,能有效提升小學英語課堂口語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