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琦
【摘要】最能體現小學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就是語文實踐活動課程。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小學語文實踐活動課程雖然在理論上是完美的,卻由于實踐活動課程本身的特點和要求,暴露出許多問題。文章通過研究、實踐,創新性地開發小學語文課程資源,并初步歸納出綜合實踐這一課型的六個模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 綜合性學習 能力;主題實踐活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予大力提倡。”而最能體現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就是語文實踐活動課程。仔細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綜合性學習中就明確指出: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語文教學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頭上。
其一,課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師是唯一的信息傳遞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場所。所以實踐活動課程在理論上無疑是完美的,但由于實踐活動課程本身的特點和要求,使其首先暴露出問題:認識不足,實踐活動有名無實,虛無化。
其二, 以點帶面,使其割裂化。割裂化的一種情況是,北師大版教材本身的綜合性活動缺乏一定的聯系,呈點狀分布,沒有貫通一致的靈魂——主題,每個年級上下冊教材安排的實踐活動之間也沒有一定的延續性和拓展提升的空間。割裂化的另一種情況是,只開展某一單項實踐活動, 而且把研究性學習和核心課程的學習直接掛鉤,由教師布置, 學生完成,實際上是核心性課程的課外作業,缺乏對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其三,學生自身的能力不足,導致實踐活動形式化。學生由于自身原因,無法獲得深層次的體驗和收獲。他們的搜集整理能力、分析歸納資料能力、總結概括表達能力等較差,對活動的收獲,呈現方式單一,缺乏創造性和趣味性,使綜合活動流于形式。
其四,課程資源建設的非本土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立足于學校所在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環境資源為活動背景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一種本土化課程,具有地方特色。但是由于慣性的影響,教師喜歡選取網絡等現成資源, 甚至把外來的信息當作標準化教材,致使本土個性、學校特色喪失殆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變形。
如何注重本土化資源的利用,使課程資源的開發更具意義,使其更真實性、系統性、序列性、可操作性?針對以上問題,我和同年級組的教師一起研討、實踐,設計開展了主題式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注重本土化資源的利用。
一、 創新性地開發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在研讀教材時,我們發現,每個單元的綜合實踐內容均是圍繞單元主題設計編排的。如果就每個單元的主題來講,它確實具有極強的針對性,但是呈點狀的,缺乏系統和序列,對于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能力培養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有一種“東一榔頭西一棒”的感覺。
于是,我們結合教材綜合實踐訓練內容,首先對內容進行了一定的整合、補充和重新設計。以三年級為例,首先梳理了三年級上下冊語文教材主題式學習的主題,發現有不少涉及“家鄉”訓練內容,如“說說家鄉有名的景物,并了解關于它的故事”“說說家鄉過年的習俗”“以‘春天的腳步為題辦展覽”“為家鄉的特產寫一份廣告”“給家鄉的親人寫一封信”等。于是,我們根據課本上下冊聯系,聯系學生實際進行課內外整合和拓展,篩選主要訓練的主題。我決定就從“家鄉”這個切口入手,開展主題式綜合實踐活動,創新性地開發課程資源。我確定了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三年級第一學期,去“觀察家鄉的美景”,“了解家鄉的歷史”,“搜集、閱讀、背誦描寫家鄉的詩文”;三年級第二學期,去“了解、品嘗家鄉的特產”“品嘗、制作家鄉的美食”“進行家鄉的童謠誦讀表演”。
在主題式綜合性學習中,我努力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去看、聽、說、演、嘗、做、想,教會他們綜合運用實地考察法、調查采訪法、資料搜集法、實做體驗法、群文唱誦法、跨界整合法等方法,來將全閱讀視野下的主題式綜合性學習落到實處。因此,學生綜合性學習能力的訓練就顯得更有序列,更系統,更有梯度了。
二、歸納出綜合實踐這一課型的初步模式,主要有六種
(一)查
查即查找課程內容的相關資料。例如在進行“了解家鄉的歷史”這個內容的實踐活動時,我指導學生運用資料搜集的方法,從書籍、報刊以及網絡上查找、搜集關于自己家鄉的歷史知識、故事、人物等,讓學生在資料搜集中加深對家鄉的了解。
(二)讀
資料搜集好了,不是擺在那里讓教師檢查完后就算交差了,還得讓學生用心地閱讀,進而進行篩選、理解、體會甚至背誦。這樣才不會出現查找了半天的資料還不知道到底講了些什么的現象,讓學生的資料搜集不流于形式,那么他們交流起來的效果就更好了。在指導學生進行“搜集、閱讀、背誦描寫家鄉的詩文”這個內容的實踐活動時,我采用的就是這種模式。
(三)考察
考察就是采用實地考察法和調查采訪法去完成實踐活動的內容。光靠在書籍、報刊、網絡上搜集的資料是不行的,畢竟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紙上得來終覺淺”。要想他們感受深刻,必須讓他們到現實生活中去實地考察,調查,采訪,無論最后實踐效果的寬度與深度如何,都是自己親身去體驗得到的,都是彌足珍貴的。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家鄉的美景”這個內容的實踐活動時,我采用的就是這種模式。
(四)做
做就是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嘗試、完成,實實在在地去做一做。在指導學生進行“品嘗、制作家鄉的美食”這個內容的實踐活動時,我不僅讓學生去品嘗家鄉的各種美食,更鼓勵他們去做一個“美食達人”,布置他們動手學做家鄉的美食。這樣的體驗經歷,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深深銘記于心。endprint
(五)梳
梳即是梳理、整理。通過多種方式搜集的資料,以及在完成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不能因為活動的結束而灰飛煙滅,它應該以一種有形的、固化的形式保存下來。“家鄉的童謠誦讀表演”這個內容的實踐活動,就可以達成這個目的。在誦讀表演之前,我指導學生制作了關于家鄉的童謠集。在表演之時,還指導他們用本地方言來誦讀童謠。學生們搖頭晃腦,韻味十足,回味悠長,前來欣賞的觀眾無不稱頌。
(六)跨界
多元的內容、多元的感受,僅靠一種方法或模式是無法融為一體的,這就需要多學科的跨界整合。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收獲,可以用繪畫、手工制作、自編繪本故事書、表演、PPT、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示出來。這既是一份總結,又是一份可以永久保存的記憶,更反映出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形成的能力。這種整合,進一步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三 、有效開展主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性學習能力
(一)閱讀能力提升
具體表現在能有針對性地圍繞主題廣泛閱讀,如我們在開展“了解家鄉的特產”這一主題活動時,既閱讀了相關家鄉特色物產的資料,又閱讀了特色工藝品、特色美食的資料。學生的閱讀面拓展了,閱讀量增加了。
(二)收集、篩選、整合資料能力提高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有機會把學習成果以多種方式呈現出來,如舉辦家鄉特產的展覽、調查訪問的新聞稿件等。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篩選有價值的資料、圖片、文字、表格,逐漸懂得了“去粗取精,去蕪存菁”,初步具備了整合資源的能力。
(三)多元表達能力長足進步
在開展主題式綜合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更多語言表達實踐的機會。如“了解家鄉美食”實踐中,學生去訪問一位以賣“安心油條”而聞名的早餐店老板,事先與老板預約采訪,并擬定采訪提綱,實地進行采訪拍照,顧客調查,品味早餐,最后以新聞稿的方式呈現。在完成實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的口語交際、書面表達能力實實在在進步了。
(四)具有了一定的跨界整合能力
在主題的框架下,相較于語文常規的作業方式,學生的綜合學習所得以純文字、配圖作文、主題小報、手工黏土作品、PPT、朗誦表演等多種方式呈現,與音樂、美術、信息技術、攝影多學科有機整合。我驚喜地發現,學生們已經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跨界整合能力。
四 、結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模式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時,我始終注意引導學生去真實體驗,不脫離他們的生活實際、學習實際。因為,唯有真實的體驗,才能得到難以忘懷的收獲,才能落實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才能真正形成語文學習的能力。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個嶄新的教育領域,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要想讓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科學高效,教師就需要積極創新,大膽探索,創造性地開展實踐活動,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確確實實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