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珊瑚++姚茂群



摘 要:針對嵌入式系統相關課程在評價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提出興趣引導及設計多樣的教學評價環節,對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闡述這一教學評價的過程方法,并說明教學效果。
關鍵詞:嵌入式系統;過程性評價;慕課;教學手段
0 引 言
2016年6月,我國成為《華盛頓協議》第18個正式成員。為提高高校工科學生的培養質量,課堂教學作為最重要環節,其作用更加重要,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SC)、產出導向教育(OBE)、質量持續改進(CQI)”這三大教育理念的滲透[1-2]。在此背景下,筆者所在高校正著力研究過程性評價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
推行過程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是為了讓學生透徹掌握課程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及時評價,讓教師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也讓教師及時糾正自己的教學行為?;诂F代的教育理念,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產出為目標導向。在一些偏向實踐和技能要求的課程中,不光要考查學生的試卷成績,更要看綜合評價,通過評價促進教學,持續改進教學質量。
1 傳統評價方式存在問題
嵌入式系統相關課程,如可編程邏輯電路設計、嵌入式系統原理與設計等課程,都強調軟硬件協同設計[3-4]。后者知識點非常多,教學內容較為前沿,包括ARM Cortex-M3內核原理及STM32芯片外設資源應用,如果光灌輸理論,會比較枯燥。學生在初次接觸嵌入式知識時,普遍感覺較難,在教師引導之下,也需要依靠自主學習、相互交流才能掌握知識。
過去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學生被動地聽。一方面,實驗設備和實驗內容較少,學生實踐也較少,學生體會不到基于ARM嵌入式系統的整體優勢。教師也并未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交流較少,更達不到提問質疑及辯論的程度。另一方面,曾有教師嘗試在期末采用機房統一上機考試的形式,但由于題目難度的問題,不能很好地區分學生的表現,因此采用何種評價方法也需要改革。
在創新創業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數學生非常歡迎實踐動手環節,積極性和熱情比較高。嵌入式系統相關課程正好是偏向實踐類的課程,所以筆者著重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改革,引入過程性評價的理念,設計多元化的評價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2 過程性評價實施過程
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引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持續性、實時性、滲透性、完整性的。評估學生的表現可以采用圖1的模型。通過15%的出勤及課堂(理論及實驗課堂)表現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30%的基礎實驗考查學生對課程相關章節基本知識內容的學習效果,15%的課程設計考查學生對整體嵌入式知識的應用能力及表達能力,40%的期末卷面分數考查學生平時學習和期末復習的效果。這樣的評估方式能督促學生平時認真學習,也加強了對局部和整體知識與能力的評估。
2.1 “口袋實驗室”環節
由于嵌入式系統課程面向高年級本科生開設,在前序課程如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C語言技術基礎等課程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動手能力和知識。每位學生在開學初都領取了一塊開發板,進行開放式實驗教學[5]。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利用該開發板和配套的參考代碼進行自學。在真正的實驗課堂上,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點評實驗,學生之間也可以在課堂上討論。這一“口袋實驗室”的做法,彌補了實踐課時不夠的現狀。
為了使學生在上完理論課程之后,能夠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筆者設計了5個側重基礎驗證的實驗(個別實驗也有自主設計和創新的要求),課程理論和實驗的學時比大概為1:1?;A實驗的目的就是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在后續教學過程中改進方法。
實際上,正如文獻[6]討論的,在實驗課堂上,筆者也采用觀察評價法,學生在實驗課的表現,能夠非常直觀地反映出其學習態度、學習程度及與他人的合作態度。教師通過實驗課堂能非??斓厥煜っ恳晃唤佑|到的學生,了解學生的個性、思想及對課程的認知。另一方面,在理論課堂,通過適當的提問,和學生進行互動,可以觀察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
對于嚴格的過程性評價,筆者也在設計實驗項目的評分細則矩陣,對每一個實驗給出評分的權重、分數梯度及解釋,對學生的目標達成度進行判斷。
2.2 企業師資的合作
為了指導學生了解課程所學知識在業界的應用,學校邀請企業師資進行講座。在可編程邏輯電路設計課程中,學校引入校企合作的優秀師資,學生對該企業教師的講座非常感興趣,企業教師的職業背景,使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正是基于這一思考,筆者申請并入選了2016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第二批),目的是引入社會資源,通過和ARM公司的合作,提高嵌入式系統原理與設計課堂教學的活力和創新性,為學生的培養提供多渠道的師資。
2.3 理論課程的講解內容選擇
嵌入式系統相關內容多而雜,所以要圍繞教學大綱內容,盡量通俗地講解理論課程內容,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
為了讓有能力的學生盡早進行開發學習,教師在上課安排中,提前講解開發工具部分,為學生盡早自學提供了條件。在接下來的知識學習中,學生都是通過自行實現基礎實驗加深理解。每個實驗完成后,教師都會抽取部分學生介紹其完成的實驗,并重點點評需要改進的地方,表揚完成較好的方面。
2.4 基于慕課系統的學生追蹤評分
慕課教學平臺為教師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了數據。教師可在系統內設定最后期限,學生在該期限之前將實驗報告電子稿上傳到慕課系統。教師針對基礎實驗,特別是實驗1和實驗2,閱讀每位學生的實驗報告,在系統內給學生打分,并在教師評語欄里寫上意見和指導建議。
在基礎實驗部分,特別是前兩次實驗,教師評分主要以鼓勵為主,后3次實驗評價則側重實驗結果、報告撰寫完整性等方面,這和文獻[7]討論的動態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類似的地方。endprint
慕課平臺能較好地整合教學資源,加強學生的課后互動,但確實也會給教師增加很多的工作量。
2.5 課程設計開題答辯及期末答辯
在期中之后,各小組學生自主選題,并在課堂內開題答辯。在此過程中,教師協助評估學生方案的可行性,拓展其思路。
在學期最后一個月,學生陸續利用課余時間完成作品,進入作品答辯分享環節。在答辯過程中,學生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教師能較好地觀察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并對學生上傳的作品演示視頻、作品代碼分析錄屏文件等做評估,給出合適的課程設計環節分數。
2.6 課程內融合了職業引導的教育的元素
在課程設計答辯的過程中,教師有意引入了對學生未來求職方向的教育。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激勵了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積極性,增加了對課程的認同感。通過興趣引導的方式,學生能夠配合教師的多環節評估過程。
3 課程效果分析
3.1 學生學習效果調研
基于上面討論的教學方法和過程性評價內容,筆者收集了一個班級40位學生的課程設計作品。表1列舉了其中6個作品(共有13個小組的作品)。
從表1可以看出,學生的作品都有不同程度的綜合性,個別作品的代碼量是比較大的,學生需要通過多次的軟硬件調試,才能完成可以演示的作品,這需要在課外花費大量的時間,遠遠超出課內實踐課時間,達到了課程教學的目標要求。
另外筆者也對40位學生進行了調研,表2抽取了其中6位學生的觀點。從表2可以看出,學生對課程的總體效果是肯定的,特別是課程設計環節。大多數學生都談到通過課程設計,對嵌入式系統應用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3.2 學生對教師的評教反映
除了學生的作品及調研反饋結果,從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前后的評教結果也可以體現出優勢和差異,見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最近一次評價通過實行過程性評價,學生反饋較往年有了提高。教師也能夠在理論和實踐課堂上,感受到教學效率的提高。
反過來,筆者對學生進行了課程建設建議的調研:大部分平時學習較好的學生希望可以繼續加強實踐作品的制作;部分學習基礎一般的學生希望教師增加基礎實驗更為詳細的講解。以后的教學過程主要針對基礎較一般的學生,提供更為細致的指導,進一步修訂基礎實驗內容,增加實驗的趣味性。筆者也開始建設題庫,為學生檢驗學習效果提供更多的渠道。
4 結 語
嵌入式系統課程群相關課程在一學期的過程性評價教學研究后,體現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過程性評價,本質還是推動教師因材施教[8],需要教師投入較多的時間進行研究和實踐,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結合不同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學習激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在后續評價過程中,筆者還需要對基礎實驗部分的評價標準作出更為細致合理的安排,在學生分組上讓更多基礎一般的學生能夠發揮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華爾天, 計偉榮, 吳向明.中國加入《華盛頓協議》背景下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高教研究, 2017(1): 82-85.
[2] 蔣宗禮. 本科工程教育: 聚焦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J]. 中國大學教學, 2016(11): 27-31.
[3] 沈珊瑚, 姚茂群. 面向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的嵌入式系統教學研究[J]. 計算機教育, 2016(7): 27-30.
[4] 施青松, 陳文智. 強化計算機課程貫通教學 深入面向系統能力培養[J]. 中國大學教學, 2014(12): 61-65.
[5] 徐曾春, 胡平. 開放式實驗教學與創新性人才培養[J]. 中國大學教學, 2015(10): 82-85.
[6] 姚爭為, 滕國棟. 高校程序設計類課程過程性評價的研究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 2015(24): 86-88.
[7] 藺智挺. 集成電路實驗中的動態過程性評價模式[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2): 80-84.
[8] 周建新, 楊瑞. 過程性評價對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傳承和發展[J].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6(10): 9-15.
(編輯:孫怡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