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霞
【摘要】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思維即批判性思維是焦點。思維的全景始于提問,不憤不啟,不誹不發。如何提問,是思辨能力培養的第一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貫穿思辨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不僅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厭學,被動學習狀態,更是從本質上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重點。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思辨能力 提問
一、導言
生活的質量取決于思考的質量。我們思考的質量要反過來取決于我們提出的問題的質量,因為問題是引擎,是思考的推動力。提不出問題,我們就沒有什么要思考的。沒有基本的問題,我們就無法聚焦在我們的最有意義的和最實質性的層面。
當我們提出基本的問題時,我們就在應對那些眼下最必須的,相關的和必不可少的麻煩。我們意識到麻煩的中心。我們的思考是有基礎的有限制的,我們樂于學習。我們夠聰明去找到出路。
為了獲得成功,我們需要提出基本的問題,比如在學習中聽、說、讀、寫各方面的具體問題。然而很少人是提出基本問題的大師。大多數人從來沒有考慮過為什么一些問題是關鍵的而另外一些問題是次要的。大多數人提出的問題都是基于他們自己的心理聯系。他們的問題既危險又如果一個人是優秀的思考者的話,他不可能是個糟糕的提問者。
問題界定了任務,描述了問題,說明了情況。問題推動了思維的發展。在另一個方面,答案經常標志著思想上的完全停止。只有當問題激發了進一步提出新的更多的問題,思維才會不停地推進。不提出問題就等于沒有達到任何理解。膚淺的問題相當于膚淺的理解。如果你的思想不是在積極地制造問題,你就不是在致力于實質性的學習。
嚴格訓練的思想不是收到答案的驅使,而是受到基本問題的推動。要不是物理或生物學領域奠定學科領域基礎的大家們提出基本的問題的話,這些領域不可能得到發展。每個智力領域的發展都源自一大串基本的問題,正是這些問題推動人類大腦去追求問題的答案:生命體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在他們中存在什么結構?這些結構形式什么功能?
每個學科領域之所以保持活力的程度和提出新問題和認真對待新問題的動力。當某個領域不再追求基本問題的深刻回答的話,他就消亡了。為了通過提出和不斷提出新問題,一個人必須運用邏輯關系清楚而簡要地提出必要的問題。
問題在一個鮮活的而學習的大腦中從來不會止步,而是問題去改變現狀。問題激發了深入的問題、刺激了新的方式去思考,新的路徑去跟隨,當我們分析和評價我們的思考時,我們就是在提升思考力。
就像你所期待的那樣,人類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加速變化、普遍聯系和日益復雜的時代,隨著交通技術和信息的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不同國家和文化空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一切都對人類的思辨能力和應變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大學英語培養國際人才要滿足三個參數:英語能力、愛國情懷和國際視野。
什么是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維是由兩個維度構成,在情感態度層面包括勤學好問、相信理性、尊重事實、謹慎判斷、公正評價、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等一系列思維品質或心理傾向;在認知層面包括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背景等要素進行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的一系列技能。
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兩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典籍《禮記。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可以說,文明的誕生正是人類自覺運用思辨能力,不斷適應并改造自然環境的結果。如果說游牧時代、農業時代以及現代早期,人類的思辨能力雖然并不完善,也遠未普及,但通過科學技術以及人文知識的不斷積累創新,推動人類文明闊步前進,已經顯示出不可抑制的巨大能量。
思想者指南叢書作者理查德。保羅(Richard Paul)和琳達。艾爾德(Linda Elder)所創辦的思想研究中心的使命所指出的,“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世界要求我們不斷重新學習,習慣性重新思考我們的決定,周期性重新評價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簡言之,我們面臨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大腦掌控自己并且經常自我分析的能力將日益決定我們工作的質量、生活的質量乃至我們的生存本身。”
哈佛大學以培養學生“樂于發現和思辨”為根本追求;劍橋大學也把“鼓勵懷疑精神”奉為宗旨。美國學者彼得。法喬恩(Peter Facione)一言以蔽之:“教育,不折不扣,就是學會思考。”
人類的大腦并不具備天然遺傳的思辨能力。事實上,在自然狀態下,人們往往傾向于以自我為中心或隨波逐流,容易被偏見左右,固守陳見,急于判斷,為利益或情感所左右。因此,思辯能力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和訓練得以提高,思辨能力培養因此成為教育的不懈使命。
二、思辨能力的培養
和任何其他技能的學習一樣,學會思考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首先,學習者應該了解思辨的基本特點和理論框架。根據理查德。保羅和琳達。艾爾德的研究,所有的推理都有一個目的,都試圖澄清或解決問題,都基于假設,都從某一視角展數據賦予意義,都會產生影響或后果。分析一個推理或論述的質量或有效性,意味著按照思辨的標準進行檢驗,這個標準由10個維度構成:清晰性、準確性、精確性、相關性、深刻性、寬廣性、邏輯性、完整性、重要性和公正性。一個擁有思辨能力的人具備八大品質,包括:誠實、謙虛、相信理性、堅忍不拔、公正、勇氣、同理心、獨立思考。
其次,學習者應該掌握具體的思維方法。如:如何闡釋和理解文本信息與觀點?如何解析文本解構?如何評價論述的有效性?如何本已有理論和方法運用于新的場景?如何收集和鑒別信息和證據?如何論證說理?如何識別邏輯謬誤?如何識別邏輯謬誤?如何提問?如何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反思和矯正?
最后,思維能力的提高必須經過系統的訓練。思辨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從低級思維向高級思維發展的過程,必須運用思辨的標準一以貫之的訓練思辨的各要素,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中練習思辨,在實際工作中使用思辨,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思辨,最終使良好的思維習慣稱為第二本能。endprint
三、思維訓練方面
1.如何訓練實質性的寫作?首先找到值得談論的話題,其次論據要值得展開的,第三表述要清晰而簡潔。寫作者要明確自己文章的開頭,發展和結論。
實質性的寫作的基礎是基于有基礎的批判性思維原則和概念,例如思維的要素和標準。思維的要素能夠使我們把想法分成:目的、問題、信息,推論,概念,假設,涵義和觀點等。這些批判性思維的過程被分成兩種練習。
首先是要求使用批判性思維的顯著策略——明確提出觀點,明確闡釋觀點,明確舉例證明,明確說明事實等。在實質性批判性寫作中的首要第一步是找到值得寫的話題,第二步是發現有意義的例證去展開主題;第三步是要清晰而簡要的表述。糊涂而混淆的思維絕對不是知識或者理解的基礎。
Paraphrase,是用你自己的語言來組織句子或文章的大意。只有一個人能說出偉大的思想家的想法,他才能想出偉大的思想家說過什么。分析和評價是Paraphrase的邏輯性發展的下一步。
Paraphrase,意思是表達單詞、短語、篇章或者作品,通常目標是更完整更清晰的加以說明。
2.外語類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外語思辨能力的促進。傳統的外語學習方法和方式上偏向于依賴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中心放在模仿、記憶和重述等活動上,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茫然不知方向。顯然,枯燥反復的練習和缺乏顯著的成績進步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有負面.為了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基本技能,創辦了演講大賽、英語辯論賽等活動,參賽者們普遍在分析、推理與評論等技能方面明顯較高。面對學習任務,孩子們竭盡所能,立意、組織篇章、邏輯推理、語言規范等全面得以提升。
四、結論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的英語教學無法滿足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學習,慎獨、博學、審思、審問是所有人要遵循的本質,所以要通過各種技能培訓和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的開展思辨能力訓練。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思維心理學研究的幾點回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35-42.
[2]王漢瀾.教育測量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
[3]文秋芳,王建卿,趙彩然,劉艷萍,王海妹.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37-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