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霞
【關鍵詞】 家園共育;家長;技巧;情緒;形象
【中圖分類號】 G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6—0035—01
“家園共育”的本質就是家庭和幼兒園共同教育幼兒。只有老師和家長之間相互配合,才能共同促進幼兒更好的成長。幼兒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老師對幼兒實施教育需要家長的支持,同樣家長也需要老師的理解和幫助。但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優秀的。由于家長與老師的身份不同,在對待幼兒發展問題的立場上會有差異,容易產生誤解,甚至發生碰撞。我們老師如何做才能盡快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同心協力共育幼兒呢?
一、以理服人,贏得家長的信服
想要讓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作為一名老師要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幫助家長分析孩子在成長中出現的問題,讓家長認識到老師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家長真正感受到在家園共育中孩子各方面取得了進步。
要讓家長信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老師應該用QQ平臺、微信平臺、家長會、家訪的形式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多向家長介紹孩子良好的表現,少告狀。老師切忌用“告狀”口吻,要注意維護家長的自尊,不當著其他家長和孩子的面反映孩子缺點,同時遵循“一表揚二建議三希望”的原則。比如“這個孩子在幼兒園里很喜歡參與各種活動,這是值得表揚的,如果多學習一些與人合作的方法,就更好了。相信我們好好幫助他,他會變得合作能力更強,更加優秀”。
老師還可以通過家長開放日、慶“六一”、親子運動會等家園活動,讓家長參與進來,在共同活動中,讓家長了解辦園理念,感受老師的教育魅力,從而影響他們的教育能力。
二、講究技巧,善于應對
1. 注重方法,善于傾聽。對“粗暴型”家長遇事不妨冷處理,以柔克剛。因為以粗制粗,以暴制暴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對“護短型”家長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巧妙的方式讓家長認清護短的危害性。對“踢球型”家長要設法從孩子入手,使家長從孩子身上看到希望,從而理解、信任和感激老師。但不管哪種方法,老師要做到耐心傾聽。
如果老師能夠平心靜氣與家長對話,通過傾聽捕捉到對幼兒工作的有價值的信息。再在傾聽的過程中應注意“換位思考”,一方面從家長角度來考慮、分析家長的意圖,另一方面從家長的角度來考慮自己對家長信息作出的反應,家長會有怎樣的反應。從而達到傾聽的最佳效果,我們的工作也會更加愉快、有效,更能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減少矛盾的產生。
2. 認真傾聽,控制情緒。在幼兒園由于種種原因可能會讓家長產生誤解,使得家長情緒過激。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一定要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急于辯解,耐心等家長說完,然后再一一向家長解釋,盡量避免與家長抬杠。老師不分場合與家長爭執,只會讓家長認為老師對自己的孩子或者對自己有偏見,或者認為老師是不負責任的,這樣更不易于溝通。老師要從家長疼愛孩子的角度理解家長的心理,并從關愛孩子的角度談論問題,更易于家長接受。
3. 誠懇道歉,換來理解。有個別家長讓老師會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無理取鬧,很頭痛的感覺。遇到這類家長“道歉是解決問題最佳的方法。在家長對老師的工作提出質疑、指責時,要做到沉著冷靜,不要在家長氣頭上進行解釋、理論。一句簡單的“很抱歉”,既能平息老師與家長怒火,又不失老師的尊嚴。待帶家長情緒穩定后再和家長解釋、溝通,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三、將心比心,理解包容家長
孩子是娘的心頭肉。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孩子抓、咬后,做父母的都會心疼、難過,有的難免會有不當言辭和情緒激動的舉動,我們要理解家長的心情,包容他們的言行,不去與之計較。
對于過于保護孩子的家長,我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程度的包容。因為在他們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最可愛的,即使孩子犯了錯,也會原諒孩子的。所以幫孩子開脫,甚至責怪、抱怨老師,和其他孩子對質,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學會站在家長的角度看問題,并給予充分的理解、包容。這樣才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包容。
四、一個微笑,詮釋幼教形象
陳鶴琴先生曾說過“一個滿臉笑容的教師,大家都喜歡你。”人的心靈是最敏感的,家長也不例外,他們對老師的一舉一動是非常敏感的、非常在乎的。假如老師能用微笑面對家長,而且態度親切、和藹,家長就會感到友好和溫暖,就會開心地認為“老師愛我的孩子”、“把孩子交給她,我放心”。這樣家長也會面帶微笑,主動與你接近,向你敞開心扉,樂意聽你的話,愿意支持你的工作。在發生誤解時,能相信你、理解你。這樣,家長和老師相處才輕松自在,也有利于家園活動的開展。
總之,“贏得一個家長等于贏得一百個家長,放棄一個家長等于放棄一百個家長。”家長和老師的配合程度,取決于老師的態度和方法。只要我們用我們的真誠,用我們的心去認真地感受每一位家長,就沒有什么不能處理的事。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