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相元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生;思維;貼著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5—0056—01
實際教學中,教師總會有這樣的體會:自己精心設置的問題,在課堂上自己耐心地啟發,學生的答案總會與自己的預設相背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總是以成人的高度,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貼著學生的思維進行思考。很顯然,學生的思維,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總是和成人的思維有著巨大的差距。如果教師意識到這一點,并且轉變觀念,貼著學生的思維進行教學,勢必會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不妨先看幾個教學實例。
案例1 :請找出“1、3、4、5”這四個數字當中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一個。
以我們成人的思維,我們肯定會選出數字“4”,因為1、3、5都是奇數。教師出這道題的目的就是要考查學生對于單雙數的理解及掌握情況。但是實際上只有一半的學生選了數字“4”,而其他學生卻都選了數字“1”。選“1”的這些學生的理由是“3、4、5”都是連在一起的,而“1”沒有和“3、4、5”連在一起,是分開的。
案例2:請找出“三角形、正方形、正方體、長方形、圓”(當時畫的是圖形)這幾個圖形中和其他不同的一個。
很明顯,這是要考查學生對于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認識的理解情況。我們都知道應選“正方體”。但課堂上很多學生都選了“圓”。學生的理由是其他圖形都是由直線畫成的,而圓不是用直線畫成的。
案例3:請問用七根長度相同的小木棒最多可以擺出幾個正方形?
幾個呢?我們一眼就能看出用一個共用邊,可以擺出兩個。可是,學生給出的答案是五個。他們在大正方形里面擺了一個“十”字,這樣大正方形里面就有了四個小正方形,合起來剛好五個。為了使木棒變成7根,他們擺時把兩根小棒排放在了一起。告訴你,孩子并沒有把兩根小棒左右平放在一起,而是上下疊放在了一起。
這就是學生的思維,教師只有從“知識傳授者和權威者”逐漸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協作者,有時甚至是學習者”,教學才真正實現了師生的平等互助,課堂也才能真正成為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個性的場所。教師如何轉變角色,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呢?很顯然,教師要貼著學生的思維走,教幾年級就把自己變成幾年級的水平。這樣教師才能正確判斷學生們的對錯,合理預設課堂出現的各種情況,正確引導,科學助推,不斷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這樣,數學課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思維體操課。筆者具體是這樣做的:
1. 問題的提出要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有的教師沒有站在兒童視角,看起來提出的問題很巧妙,實際上不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導致學生的回答和自己的預設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教師這個時候順從學生的思維繼續拓展還好,否則就會使自己的課堂陷入僵化的境地。所以,教師提出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多元預設,防意外于未然。
2. 問題的引導要以兒童視角為出發點。在引導過程中,如果先不順應學生思維,逼著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走,很可能會出現課堂不流暢,甚至脫節的現象。實踐證明,只有先接“地氣”,貼著學生的思維走,在順應中逐步引導,最后才能到達目的地。例如,上面提到的單雙數的問題,學生以自己的視角進行了回答,教師如果立馬否定學生的回答,直接強調單復數的問題,可能就會錯失一次開發學生思維能力的絕好機會,也有可能會影響了課堂的活躍氣氛,導致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如果教師首先鼓勵學生思維獨特,然后因勢誘導,逐漸過渡到單復數的問題上來,就不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還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3. 問題結果的判定要充分考慮兒童的認知水平。教學中,教師要先順應學生的思維,在順應中逐步引導,最后同化學生的思維,從而讓思維從低層次順應中逐漸向高層次的同化中邁進,這就是教學的增值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堅持“高觀點、低起點”的原則,即教師心中要有正確的高觀點,這高觀點就好比山頂,但具體教學時要蹲下身子,貼近學生思維,低起點運行,這低起點就好比山腳,教學必須是從山腳慢慢走向山頂。具體講,貼著學生思維走是教學的起點,人類的科學認識是教學的終點,但終點結論必須要以學生能認知為前提。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