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郎
【關鍵詞】 語文素養;積累;思維;創新;表達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4—0048—01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統一。”這就意味著,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的語文基礎知識,培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還應肩負起激發情感、開拓視野、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審美情趣等素養的重要任務。為此,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值得每位語文教師深入研究并長期實踐。結合多年的教學和教研工作實踐,筆者認為,從積累、思維、創新、表達四個層面入手,是最為有效的途徑。
一、豐富知識儲備,增強語言積累
1. 從文本學習中加強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累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最基礎的環節。教學中,教師應特別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要善于借助文本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積累習慣,提高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報刊上的奇聞趣事,閱讀理解的常用技巧,都可以納入積累的范疇。還可指導學生設置積累本,制訂識記、背誦、摘抄等方面的積累任務,加強積累。只要持之以恒,學生的語文素養便會隨著積累的持續而“水漲船高”。
2. 從名著閱讀中汲取營養。名著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優秀文化的積淀與傳承。閱讀名著是中小學生增強知識儲備、提高語文素養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古今中外文學巨匠成長、成名,無一不是從前人留下的優秀文化遺產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巴金、郭沫若等人對古詩文能脫口而吟,茅盾、沈從文等人對《紅樓夢》能通篇熟誦……足見讀名著對提高語文素養的特殊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走進名著、閱讀名著,感受其文詞之美、內蘊之深,滋養、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二、優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思維
1. 在合作探究中互助進步。除加強積累外,優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思維活力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大膽地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思考探究的積極性,尤其在重難點的突破上,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品味、感悟、探究。
2. 在情境創設中激發情趣。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精妙引導往往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筆者在教學《失街亭》一文時如此引導:“諸葛亮料事如神,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戎馬倥傯,南征北戰,目標只有一個——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個愿望最終落空,失街亭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今天,我們共同探討“街亭所失,誰之過”這個問題。接下來的環節,鼓勵學生大膽推測,見仁見智。
三、加強習作練筆,培養創新能力
1. 在文字耕耘中錘煉筆力。作文是一個人語文能力和素養的綜合體現,唯有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才算培養出了創新型人才。所以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要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寫隨筆、寫評論、寫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多寫、多練,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2. 在構思立意中不斷創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作文訓練中,應特別重視培養學生在選材、構思、立意等方面的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真正創作出有生活基礎、有文化內涵、有認識深度的優秀作品,給人以新的感染和啟迪,讓人讀后有所獲益。
四、鍛煉口語表達,提升綜合素質
1. 在實踐中認識表達的重要性。生活中,語言表達能力強的人能把很平常的故事講得津津有味;口舌笨拙的人卻把精彩的內容講得索然無味。由此可見,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影響人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成就人生未來的金鑰匙。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堅定地扛起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這份重任,通過扎實的教學行為促使學生語文素養全面提升。
2. 在重要活動中鍛煉表達能力。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除課堂教學的有效訓練外,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舉辦集體活動,把學生推向眾目睽睽之下,推向特殊平臺,如演講賽、朗讀比賽、故事會、小型辯論會、即興口頭作文比賽等,讓學生大膽地講,有激情、有主見、有條理地講,展示才華,提升能力,促進思維與語言同步發展。
培養人的工程是艱辛而漫長的,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更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每位教育人拿出莫大的愛心和擔當,為學生終身發展著想,統籌謀劃教育,精心組織教學,把學生培養成有文化、有內涵,能寫作、善表達的創新型人才,為樸實的教育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