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陵霞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興趣;教材;誦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4—0099—01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部分,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在民族文化不斷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今天,加強文言文教學乃至母語教學,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學生往往發出“學古文難,難于上青天”的慨嘆,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那么,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采用何種教學方式才能夠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果呢?
一、放下包袱,提高興趣
文言文固然有很多比較枯燥的文言要素要講解,也要求學生積累掌握,但這只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小部分,絕不應把這些東西滿堂灌地硬塞給學生。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敘事性比較強的傳記體散文、史傳文學作品和一些經典的山水游記散文,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挖掘文本,把這些文言文當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的設問,會引發學生極大的興趣,進而吸引學生探討故事的情節、敘事的手法和人物形象。比如,筆者在講授《荊軻刺秦王》一文時,就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如果你是《荊軻刺秦王》這部電影的導演,面對這樣一個劇本,你會重點拍攝哪個場景?為什么?”“如果你是一名演員,你認為哪個角色最能打動你,你想出演哪個角色,為什么?”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是把本篇文章當成一個故事來分析,首先拋卻了對文言文枯燥的講授,又是源于文本,更是貼近于生活,所以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不自覺地走進文本,深入挖掘,從自我的角度和認識來回答問題,課堂氣氛比較活躍。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改變,是需要教師花大氣力進行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
二、立足教材,狠抓基礎
“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這是《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規定。所以,文本基礎知識的教學就應該也必須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以教材為核心,狠抓落實,以課內輻射課外,以課外鞏固課內,步步為營。曾經多次參加高考命題的章熊先生在談及文言文復習時,曾經建議考生在高考前認真讀幾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他認為這些文章里,有著典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對文言文全面、綜合性的復習,這對積累語言材料,建立文言語感,提高閱讀和解題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章熊先生的建議是立足于多年的高考命題經驗之上的,可以說是相當中肯的,我們應該遵從。適當練習課外語段,這里所說的“適當”一是從量上說的,我們固然要做課外的語段閱讀練習,沒有一定的練習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應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強調練習的效果。二是從質上說的,應該有所選擇而不要盲目地做練習,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試的古文閱讀題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這樣的試題選文規范,問題設置得規范,在練習時還可以找到命題的規律,解題的竅門。
三、重視誦讀,感知內涵
教材中所選文言文都是精心挑選的文質兼美的傳世名作,往往比現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賞價值,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易于誦讀的韻文或駢散結合的文言文,所以有感情的誦讀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因此閱讀時大可不必忙著去逐句逐段地分析,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先讀。在反復誦讀中認知文字,感受聲律,疏通文脈,從字、詞、句到段、篇進行全面的感知。誦讀是學生的重要閱讀實踐,教師的任何講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學生自己對課文的體驗、感受。現就以《師說》一文為例,簡要談談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關鍵作用。第一步粗讀。首先要求每個學生在上課時要能通讀課文,這時的誦讀要求可以放低,對文章的基本內涵有個初步感知即可。第二步精讀。在《師說》的課堂閱讀環節,首先拿出兩小段,要求學生有節奏地朗讀,這一次朗讀比第一次的粗讀進步不少,是明顯讀出了節奏和感情。第三步爛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前人的經驗現在仍有借鑒意義,文言文要想讀通讀透,只靠課堂上兩三遍的誦讀是不夠的,還需要課下多花時間反復吟誦,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寫,以讀助寫,以寫促讀,建立讀寫一體化的學習流程。當然,在這樣的良好氛圍下,課堂便不再枯燥無味了。
高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必須堅守的一塊陣地,在堅守這塊陣地的時候,要想方設法提高課堂的高效性。高效靈活的課堂組織策略,是保證文言文教學的一個主要方面,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很好地貫徹新課標的精神,達到我們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