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和社會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已顯現出其發展的劣勢所在,要如何應對新形勢下的教學管理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從學生本體、教育信息資源、管理模式多元化等角度出發,提出了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管理模式創新建議。
關鍵詞:教學管理;互聯網;模式
高校教學管理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環節,是保證教學順利開展的基礎,是構建新時期下師生關系的關鍵所在,是把控高校教學質量和樹德育人的重要環節,是深化教育改革、保障人才輸送的前提條件。目前,全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的趨勢明顯,學生群體和教師群體的特征也隨之產生了一系列變化。但相比之下,高校教學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還相對比較滯后,不僅無法滿足教師與學生的雙向需求,也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一些師生矛盾。與此同時,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也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更好的應對變化,形成高效有序的教學管理模式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高校教學管理面臨的主要變化和問題表現主要有三點:
(一)學生自主意識逐漸增強。全球化發展導致學生思想多元化、自由化明顯,特別是90后、00后個性特征更加鮮明,造成傳統的側重于授科的教學管理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要。一方面主要表現在學生喜好差異導致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如因為不喜歡課程設置或不喜歡某位授課教師而逃課、厭學等;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一些師生沖突的發生,如因為缺乏對教師授課內容的認同,導致的頂撞、辱罵甚至更為惡劣的行為。因此,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思想變化直接成為倒逼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信息資源更加開放?;ヂ摼W時代的高速發展不僅帶來了信息資源的大爆炸,也對教育方式的變革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學生通過網絡工具可以更加容易的獲取知識信息,也可以依托網絡課堂、直播課、視頻課等多種方式獲得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這與傳統的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鮮明對照。作為教學管理者,不僅要幫助教師應對海量的信息轟炸,更重要的是要嚴格篩選,利用好各種網絡工具提升課程吸引力,充分考慮到學生需要,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三)教學管理思維趨向多元。高校教學管理需要綜合考慮到學生需求、教師需求、社會需求、人才需求的變化,因此,高校教學管理的思維也在不斷趨向多元化。一些學者和高校管理者從不同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學管理理念,如定位于服務學生和教師的服務型教學管理模式,定位于實用人才培養的產學結合教學管理模式等。部分高校也開展了教學管理改革的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通過采用學生自主選課系統滿足學生的個人需要,通過引入學期末“生評教”對教師授課效果進行評價等。然而,這些方式也體現出一些局限性。以“生評教”為例,如果缺乏客觀規范的評判標準,很容易出現由于惡意差評現象,影響教學效果的公正評價,不利于形成良性互動。
總體來講,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學管理模式較為陳舊,在應對以上三方面變化時,在靈活性和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與此同時,網絡學校、網絡課堂的管理經驗也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意義,一些互聯網工具的出現也為教學管理改革提供了可行性。因此,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管理模式創新展開探索,研究運用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工具,借鑒教學管理實踐中的有效經驗,完善大學教學管理,搭建高校教師和學生的良性溝通渠道,全面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管理模式創新主要由以下四個方面展開:
(一)學習網絡思維,完善服務型的教學管理理念
傳統教育理念傾向于將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看做上下等級關系,因此教學管理可以說是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管理平臺。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更加強調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與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逐漸增強,師生關系正在向“扁平化”的方向發展,教學管理理念也應該隨之改變。為進一步發揮教師和學生自我管理作用,充分保障高校“因材施教”的育人功能,可以適當借鑒一些互聯網思維重新審視教學管理的作用,完善服務型的教學管理理念,在教師學生中實現類似“C2C”式的管理模式。教學管理工作人員能夠促成學生需求與教師講授的直接對接,轉變被動管理的思維模式。變“任務導向”為“需求導向”,真正將以學生為本落到實處,細化教學管理環節,不斷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二)拓展網絡教育,形成更有效的教學研討互動
當前,網絡教育平臺飛速發展,憑借其定位精準、服務到位、反饋迅速等優勢,成為了學生和上班族充實自己的重要手段。其中一些網絡教育的管理模式非常值得高校教學管理借鑒,也為教學管理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如,一些網絡課程的簽到積分獎勵、勛章獎勵,能夠有效刺激學生連續進行課程的興趣和動力,在高校教學中,可以用來借鑒解決學生上課積極性差、翹課等現象。又如一些網校直播課程保留了課程記錄,提供了思維導圖,便于學生復習和回顧知識點,在高校教學中,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用類似網絡教育的平臺進行課程記錄,便于有需要的同學復習使用。同時,網絡平臺更加快速開放的互動,能夠在師生之間形成非常好的教學研討氛圍,對實現“講授式教學”向“研討式教學”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三)掌握網絡工具,建立更暢通的師生溝通渠道
師生溝通一直是課堂教育環節的重要延伸,也直接影響著師生關系和教學效果。上文我們提到,服務型的教學管理致力于立足師生需求搭建溝通渠道,而網絡工具的出現和運用無疑能夠打破師生溝通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讓隨時隨地溝通成為可能。各類網絡工具的使用有助于建立更加暢通的師生溝通渠道,及時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也可以更快的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和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從教學管理的角度,運用好網絡工具有助于建立更加順暢快捷的反饋機制,實現更加靈敏的應急機制,為相對穩定的教學授課提供一定的靈活性和延展性。此外,在網絡工具的使用上要注重正面引導,形成健康融洽的溝通氛圍,保障師生的合法權益。
(四)搭建網絡平臺,推行更合理的生教互評機制
目前,國內高校普遍采用“生評教”的方式,通過每學期末學生對教師授課的總體滿意程度進行打分,并且將分數作為教師職稱評定的重要考量。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的滿意度倒逼教師改革教學方式。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生評教”的主觀因素影響很大,評價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上有待考量。如,一些學生因為考試成績過低,會給授課教師惡意差評的現象。對此,教學管理者可以探索通過網絡搭建更為合理的生教互評系統,將教師評價學生的分數納入進來。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表現和考試成績,對于學生形成總體評價,學生也可以通過回答問卷對教師的表現進行評價。在后臺教師成績的匯總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適當增加或降低該學生評價教師分數的權重,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惡意差評的影響,使評價系統更為客觀的反映事實,為考評教師提供可靠參考。
總之,面對新時期高等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主體變化,高校教育管理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改革。通過研究探討,高校教育管理可以充分順應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大背景,通過引入網絡思維提升管理理念,拓展網絡教育改善教學互動,運用網絡工具暢通溝通渠道,搭建網絡平臺優化生教互評,通過多種可行手段,全面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艾偉,康維,周秀梅,“互聯網+”時代高校實踐教學管理平臺的新特點[ J ].教育觀察, 2016(5).
[2]周振堂.關于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的研究[J].才智,2015(4).
[3] 徐航,高校教學管理的觀念更新與策略轉換[J].藝術科技,2017(7).
[4] 王忠政,教育現象學視角下的高校信息化教學管理體系的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16(5).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天津 3003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