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筠
【關鍵詞】 聲樂;訓練;方法;吐字;朗讀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3—0121—01
少兒在成長發育中都要經歷青春期的變化,原來尖細稚嫩的童聲漸漸變得寬宏渾厚或圓潤委婉。所以,許多人以為學習聲樂是成人的事,少兒要等到變聲后才能系統學習,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其實,我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應該在科學發聲的基礎上, 嚴格遵循聲樂藝術規律和科學發聲原理,訓練少兒的發聲練習,這樣才能在不損傷其嗓子的基礎上把歌唱好。
一、少兒聲樂訓練的三種做法
1.真假聲結合訓練
真假聲結合是聲樂教學上的難點之一,特別是少兒的真聲純凈、明亮、甜美。但一到“C2”上下聲音就產生白、擠和虛的現象,也就出現了明顯的裂痕。要解決這一難點,首先,要牢固地練好中聲區,但聲帶不能全部振動,使它成為真假聲相結合的混聲區,應在保持吸氣的狀態下用“u”來發音練習。
如果出現真假聲打架,就應該在換聲點之上往下練,慢慢地由“假聲轉帶點真聲”,再從換聲點之下往上練,由“帶點真聲轉假聲”練習,這樣由“半真轉假”或者由“假轉半真”練習。一定要在“打哈欠”、“立腔體”的狀態下進行,同時氣息向下流暢,高位置的集中點要“抓住”,整個聲音要輕,追求協調,不追求音質,使聲音靠前靠上,立起來唱。
2.運用以頭聲為主的訓練法
隨著文化交流的增多,國外普遍采用“以頭聲為主”的少兒發聲方法,這種方法逐漸在國內得到認可和贊同,取代了“以胸聲為主”的少兒發聲法,我也學習借鑒了頭聲方法來訓練少兒聲樂,將聲帶以全部振動改為邊緣振動。
首先,把“打哈欠”狀態立好,感覺字和聲在硬腭、上齒唇、以及臉的最前面部分的振動,鼻腔無限通暢,鼻梁骨振動,使聲音通過氣流噴射到頭腔額竇中去。還有一點,要想到所有的字都必須“安放”在“面罩”中,每個字都用高位置說出來。然后,自然地、輕松地順著硬腭向前送出,使聲音得到頭聲共鳴,同時下巴往下放松,做到“上提下拉”或“承上啟下”,整個頭聲要有依附的懸掛的感覺。
3.將音樂語言化
古人云:“曲有三絕,字清一絕”,清朝李漁在《閑情偶寄》中也曾說過:“常有唱完一曲,聽者止聞其聲,辨不出一字者,令人悶殺……”可見只有咬字吐字清晰才能表達好作品的內容。“字是骨頭韻是肉,腔隨字走,字領腔行。”“腔隨字走”或者說“字隨腔行”其實質是:咬字吐字是歌唱中的主要表現方式之一,人都能運用它來進行交流。
由于歌唱咬字吐字的狀態是和生活中講話狀態有著較大差異的,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是有其特性的。它一方面是受到語言規律的制約,同時還受到旋律、節奏和歌唱發聲的制約,因此只有遵循了這些基本規律,才能做到在歌唱時語言純正,吐字清楚,使聲音既美化又富有感力,使歌聲達到純、清、美的境地。
二、如何做到唱歌時咬字吐字清楚、準確
1.應該立腔隨節奏朗讀歌詞
要求學生用“打哈欠”狀態,保持開口腔來朗讀歌詞,如在人教版六年級歌曲《我和你》中,“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為夢想,千里行……”在朗讀時應保持“打哈欠”狀的開口腔,并且所有的字都要求集中在鼻尖上,韻母是立在咽腔里面和氣息形成垂直線,這樣就不至于“擠”,而且一定要和歌唱狀態保持一致,使朗讀聲就像唱歌似的富有高位置,富有彈性和優美聲。
2.歌唱語言要規范化
要達到歌唱的完美性,咬字必須準確,這對南方人克服不規則的咬字有一定困難,許多學生的雙唇音、唇齒音、舌尖音、舌根音、舌前音、翅舌音和舌齒音都是混淆的,還有地方方言如“四”和“十”、“知”和“子”、“吃”和“此”分不清。對于這些情況,老師要嚴格講解嚴格要求,不能隨便放掉一個錯音。在教學中要勤翻字典,碰到讀不準的字音課立即查閱,糾正錯誤。此外,演唱z、c、s、j、q、x六個聲母時,舌尖與門齒接觸要輕輕地一帶而過直上鼻腔體,在鼻腔里集中、流暢,訓練時抓住瞬間的感覺,立即引伸到歌唱中去,使整個聲音能圍繞在良好的感覺中進行。
對于少兒聲樂如何訓練,目前有許多更好的先進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借鑒。為了更好地發展聲樂教育事業,我認為應該和體操、游泳、跳水、球類等體育與項目一樣,必須從娃娃抓起,而且起步越早,效果越顯著。只要嚴格遵循聲樂藝術規律和科學發聲原理,又慎重穩妥地對待變聲時期的生理變化,是可以取得成功的。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