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艷芬
[摘 要]受會考、高考等考試因素影響,傳統德育的陣地――政治課的德育效果受到限制,校本課程的出現能夠很好地補充這一限制。開發好、利用好校本課程,使其與高中的政治課教學互相補充,為高中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校本課程; 德育延伸; 學生全面發展
一、提出背景
眾所周知,高中政治課是高中段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但由于受到會考和高考等導向性的要求和影響,高中政治課不能給學生精彩的、淋漓盡致的德育教育;而現今網絡、電視等大眾傳媒的發展,給青少年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愈發嚴重,因此,我認為有必要開發德育校本課程,使其與高中政治課相互補充,為高中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二、指明現狀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校本課程作為選修部分進入高中課堂。學生在高中三年要學滿3個學期共計54節課才能達到畢業條件。校本課程的教材上級不指定,由各個學校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安排編制。目前開設的這幾門校本課程的內容,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知識,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但是,任何事物都應一分為二的看:對目前開設的這幾門校本課程,學生更多的是感到課程排的緊、壓力大,沒有放松的感覺,也很難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完成;而且因為不是高考內容,學生不夠重視,上課時間看其他科目教材的大有人在。因此當前的校本課程內容往往達不到育人的目標。對于這一現狀,我認為有必要進行調整。
三、問題分析
我為什么要在校本課程中進行德育的課程化教育呢,對此問題我從如下三個角度進行分析闡述:
1.學生不夠注重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道德素質有待提高
在我們教師的日常教學和工作中,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學生直呼老師姓名,到老師辦公室敲門行為粗魯,問完問題后從不言謝,問問題即便是打擾了老師的休息時間也覺得理所當然,對家長則大喊大叫或亂發脾氣……這方面事例很多,我把這方面的問題總結為:不夠孝敬父母,不夠尊敬師長,自身道德素質有待提高。在這方面,我們每個一線教師都會有切身的體會,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我的分析是:一方面,經濟的發展,生活的富足,使父母們更多的疼愛自己的孩子,給孩子十分優厚的物質生活環境,但由于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很少能夠對孩子不恰當的行為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缺少必要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學校里也沒有一門純粹德育的課程進行潤物無聲的系統的教育。因此,學生的德育教育很是欠缺。
2.自律能力不強
在與學生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還會發現:除了很好的學生外,許多學生是缺乏或根本沒有自律能力的,做事情有始無終、虎頭蛇尾!坐不住板凳、吃不了苦!比較典型的是:每次考試后,許多負責任的老師都會將考的不好的學生叫去談話,多數談過話的學生成績會明顯提升一些,但過一段時間后,“又被打回原形”。對于這種自律能力不強的學生,得有老師一直盯著、看著才會有進步,老師稍不留神,學生成績就會退得一塌糊涂。但是,總讓老師盯著,也不是好辦法呀!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老師的作用只是外因的作用,被老師一直盯著的學生成績會比其他人進步快些,這也是有些年輕的老師甚至新教師教學成績好于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的主要原因吧。但教師畢竟不是機器,教師不能一輩子盯著學生,教師長期盯學生,只能導致教師很累,學生很無能!因此,我們應該激發學生的內因,通過特定的課程或活動設計,使學生得到感悟、震撼,重新審視自我,從而逐漸由他律轉化到自律上來,學生的自律能力提高了,我們這一方面的德育目標也就基本達到了。以此為基礎,提高學習成績就不再是難事了。
3.對政治課的知識能接受但理解不深刻
高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在形成時期,思想不成熟,對許多問題往往缺乏考證、推敲便人云亦云。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政治教師,我們傳授的一些知識和觀點與學生在網絡媒體上聽到看到的可能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這時學生思想沖突比較大,受先入為主的思想影響,學生往往對網絡言論深信不疑,對老師傳授的思想不夠認同。這種情況下傳授知識到沒什么問題,但情感目標很難落實,我想很多政治教師也會有同感。比如說,“我爸是李剛”這句話在媒體上出現的時候,學生們都表示很氣憤,進而對貪官仇視,然后認為社會很黑暗……我想,一定得糾正這類思想!但現實是:我們哪里有時間呢?我們還得面對會考和高考的壓力呢!為了解決這類問題,那考試成績肯定沒法看了;如果為了更好地應對考試,那我們也沒時間去解決學生的這些“思想疙瘩”。
四、對策分析
如何能讓學生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全面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呢?不是每個學生經提醒都會認真去做的。即便是某個學生在這方面犯了錯,老師當面或過后指出,學生也不見得完全認可。因此我認為老師應該搜集一些發生過的真實的例子。講別人的例子,讓學生去評價別人,在評價別人的過程中思考自己的行為,從而無形中會將對別人的評價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在實際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改掉缺點,潛移默化地提高素質和能力!
如何提高學生的自律能力呢?教師可以將一些學生熟識的、真實的、成功的人物故事或事例講給學生,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深受震撼、力量倍增,認清自己與成功人士之間的差距,把榜樣的無窮力量轉化為學生前行的動力!
如何能更好地解開學生學習中的“思想疙瘩”呢?我想,應該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更多地滲透情感價值觀目標,但同時,最好能夠爭取額外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分析社會生活中熱點事例,讓學生在認真分析、思考的過程中放下思想包袱,認清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并為之付諸努力,這不僅能塑造學生的品格,而且能夠激發他們內心中強大的意志或道德的力量,來解決上述以及相關的多方面的問題,從而輔助并推進教學,培養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由此可見,高中學校開發好利用好校本課程這個大舞臺,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培養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學生,為高等院校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因此,校本課程的德育功能開發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