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孜古麗·蘇蒲力汗
[摘 要]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指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合作下,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中,個體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積累個人的經驗,從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運用體驗式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然后自己解決問題,給學生創造一個主動學習的氛圍,使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養成主動學習、樂于思考的意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研究了體驗式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參與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參與途徑
一、重視活動參與,加深經驗認知
眾所周知,我國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認知發展論中的第三個階段(即具體運算階段),此階段特點是兒童已經初步建立起一般邏輯結構,其思維能力的發展仍然需要依賴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因此,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中應當少用或擺脫“書本+口授”的抽象教學方式,鼓勵多利用具象活動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強化邏輯推理能力。如在推導“長方形的周長”時,可以策劃一起“比一比、賽一賽”的活動,讓學生兩人一組,每組發8根“小棍”,分別是兩兩長度相等,然后讓學生用任意4根“小棍”動手組建一個長度最長和最短的長方形,用時最少者獲勝。在沒有完全理解“長方形周長”是什么的概念的前提下,小組成員之間相互探討,不斷嘗試,通過活動親自感受不同的“小棍”組合,長方形的形狀、大小、長度都會隨之變化,經過反復的實驗、分析與思考,學生發現:(1)長方形的周長,就是四根“小棍”加在一起的長度。(2)長方形的長與寬,必須由兩兩相等“小棍”,才能正確構建。因此,良好的活動參與可以讓學生親歷“做”的切身體會,享受失敗與成功的過程體驗,強化自身對于數學的認知,提升動手能力。
二、創設課堂情境,強化知識感悟
數學課堂情境的創設,是著眼于學生對知識獲得的態度體驗,是幫助學生在一定的情緒感染以及生動具體的場景里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觀,加深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在情境體驗中,學生在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鑒于某種內在線索,經過內部的整合、重組,引起思維的碰撞,起到啟迪智慧、開拓思路的作用,同時,這種內容豐富的教學方法感染力強且靈活多變,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增添課堂的歡樂、和諧的元素。在一年級數學教學“10以內加減法”一課中,教師可以創設買賣情境,把全體同學分為5組,同時,分發給每組一籃子水果,每籃共10個,再由每組每個同學輪流充當小商販,其余同學依次輪流買水果,課堂氣氛其樂融融,活潑中不失嚴肅。具體操作時,學生在每次的買賣交易當中,都會體驗與觀察到籃中水果數量的變化,從而感悟數的增加與減少,同時,在充當消費者時,將買入的水果抱在手中,真實的觸摸感更能讓學生建立起“數”的概念,使抽象的運算變得具體化。然而,情境教學的途徑不僅僅局限于“故事情境”,另外還有語言描述與音樂渲染、視頻影像與圖片展示等情境途徑,大大的豐富了教學手段。誠然,情境的創設,就是在于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腦、眼、手、耳、口的高度統一,沉浸于對知識的體驗、發現、感悟中,思維得到激活,興趣得到激發。
三、建立交流平臺,激發情感傳遞
交流是情感傳遞的主要途徑,也是思想和知識分享的紐帶,因此,加強交流,學會分享是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的基本前提。體驗式教學將經驗交流視為升華知識,增強知識認知的重要環節,也是自我知識反饋體系中的基本元素。體驗交流是學生彼此在一個開放性的空間,自由探討體驗過程中獲得的感觸與發現,同時,交流中的學生個體會不自覺運用自我的認知理念去尋找與他人相同的元素,繼而去肯定體驗的價值、認同對方的經歷,以此加深對知識的感觸,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暢所欲言,抒發心中所想,暢談體驗感受,啟迪學生要善于發現和吸收他人體驗中新的知識、新的觀點,也要敢于爭辯,相互探討,這樣既營造出思想相互激蕩、碰撞的熱烈氣氛,又激發學生彼此間的情感傳遞,開拓思維、迸發智慧,從而推動體驗發展、升華。例如,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將學生分成小組,并選取一位組長和一位記錄人員,在操作完成之后進行交流,分享在活動中的體驗心得。之后,教師可選取一些小組的活動成果進行展示,讓學生和教師一起歸納體驗成果,讓學生在交流中思考,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四、注重教學實踐和反思
世界知名心理專家皮亞杰說過:“智慧的開放是在手指上的?!边@句話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動手實驗才是突破困難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盡可能地避免乏味的知識灌輸,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在快樂中得到進步。
如在教授“如何求圓柱體表面積”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在備課時先制作一個標準的圓柱體模型,在講課過程中讓學生相互傳看,或者在投影儀上展示。讓學生在學習這一知識點之前,先對圓柱體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減少該知識點的抽象性。隨后便可讓學生親自制作圓柱體,讓他們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充分了解圓柱體的外形,圓柱體表面的組成,圓柱體高、寬、底面積等。最后,再對本節課進行一次歸納總結,通過引導的方式,將圓柱體表面積求導方式展示出來: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柱側面積=底面圓周長×高
五、有效評價,體驗數學的學習快樂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于教與學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處處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及對予以肯定的評價,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體驗“我想學”。教學實踐證明:成功的學習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主動性。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表揚與批評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教師應循循善誘,多鼓勵、少批評,如多些說“再想想,相信你能行”、“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回答真有創意”……,只有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才能進一步增強自信心,才有利于學生處主學習的培養。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開展體驗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索中親身感受和體驗教學,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所以,廣大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采用體驗教學模式,提高小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金華.小學數學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5(25):67.
[2]呂莉.體驗式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6(4):57.
[3]王艷萍.探討體驗式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5(1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