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笑天
摘要:國民經濟水平的上升,同時汽車制造業也跟著蓬勃壯大,這導致道路上越來越多的豪車出現。與此同時,豪車在交通道路上發生碰撞而引發的侵權糾紛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在此類糾紛中,適用我國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確定過錯原則,進行責任主體劃分,是法律適用層面額探討。而從法律經濟學角度分析其劃分理由和依據,是對侵權責任法適用能夠顯現公平正義的全新佐證。以預防措施和邊際效用進行論證,推出豪車主與其他侵權人之間的賠償責任下激勵效果不同,從而達到法律與經濟雙標準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交通事故;侵權責任;天價賠償;法律經濟學
一、交通事故中侵權責任歸責原則
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購買奢侈品汽車。而現在社會公眾往往能看到這樣的新聞報道:某代步車剮蹭到某價值千萬級別的豪車,雖然負全責的是代步車主,但是由于其經濟困難無法賠償豪車的維修價格。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從《侵權責任法》的角度而言,判斷其侵權責任主體及承擔,并不很難。同時,上述案例在法律經濟學中屬于侵權法的經濟分析范疇。侵權法是對社會生活中所有由他人過錯造成損害提供補救的法律。在我國的侵權法中,對于侵權行為的認定,大致有三個要件:存在損害事實,行為與損害事實存在因果聯系,行為人具有過錯。在分析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的過程中,確定歸責原則是首當其中的。
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中歸責原則雖有一些細微爭議,但總體分為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除非有法律規定,任何人在且僅在過錯(故意或者過失)侵害他人權益時,才應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而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即便行為人沒有過錯,只要造成他人損害就需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過錯推定原則是指,損害事實發生后,基于某種客觀事實或條件而推定行為人具有過錯,從而減輕或免除受害人對過失證明的證明責任,并由被推定者承擔證明自己無過錯的原則。之所以確定不同類型的歸責原則,其目的在于運用侵權責任法公平合理分配交通事故侵權所帶來的損害成本,或者說更公平正義地處理由誰來承擔交通侵權的損害成本及應該如何承擔、承擔多少損害成本。
首先,從侵權責任法角度來解決天價交通事故賠償的問題。交通事故的侵權法解決路徑,根據《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之規定,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在判定代步車主存在過錯,而豪車主不存在過錯,代步車主承擔百分百責任。在代步車主不存在過錯,而豪車主存在過錯,則由豪車主承擔百分百的責任。在豪車主與代步車主均存在過錯的時候,則需要根據各自過錯在這個事故中嚴重的比例程度進行分配,也就是說假設豪車與代步車均在道路上超速,豪車超速20碼,代步車超速10碼,則將損失賠償金額用1:2的比例換算。一般而言,過錯比例需要交警隊出具事故責任認定書進行詳細確定,毫無疑問的是交警出具的事故認定書也是根據過錯責任原則作出的。
二、法律經濟學解讀過錯歸責原則
法律經濟學對于侵權法的定位是,調整私人協議的交易成本相對高昂的那一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經濟學家把由私人協議之外所造成的傷害叫做外部性。侵權責任的經濟學目的就是希望,是施害者和受害人將那些由于未能防范而造成的傷害的成本內部化。現在從法律經濟學角度分析,為什么交通事故適用過錯原則,而不是適用過錯推定原則與無過錯原則。
無過錯原則意味著在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中,被告(代步車主)無論有沒有過錯,都需要承擔責任。換而言之,即便代步車主不存在過錯,而豪車主存在過錯,那么代步車主也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在法律經濟學看來,無過錯原則在交通事故中適用,會產生一種片面的激勵,即僅僅只是激勵被告方在交通活動中小心謹慎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但是,對于受害方來說,不能有效激勵其嚴格遵守交通規則。而過錯推定原則實際上也是效果類似,在不能舉證證明自己的時候,被告方就直接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舉證責任倒置的便利使得原告方占據有利位置,一定程度上造成原告方(豪車車主)在交通行駛中可以無視交規。這也是片面激勵。無過錯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在法經濟學中被稱為嚴格責任,嚴格責任促使豪車車主有動力去最小化其承擔的成本,選擇邊際成本去最小化預防成本,而其成本可以等于0。這會使得施害者(代步車主)將采取預防措施的邊際成本和收益內部化,這給予其以采取有效預防的激勵。同時,這意味著在完美賠償條件下的嚴格責任原則不會給受害人(豪車車主)以任何激勵去采取預防措施。
那么為什么不設置一種相反的規則,讓原告方(受害人)必須承擔責任,在法經濟學中被稱為無責任。這樣當然是不允許的,因為意味著即便原告不存在過錯,也需要對自己損失承擔一定份額。那么當機動車撞上人行道的行人后,機動車主所投的保險公司承擔一部分,再由行人自己承擔一部分,很可能就不需要機動車主承擔了,這豈不是等于“白撞”?這也是產生片面激勵,僅僅激勵受害者小心謹慎。實際上使得受害人將預防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內部化,這激勵受害人采取有效預防,以免擔負更高成本。
三、過錯責任原則下的預防激勵
從法律經濟學視角來看,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原則甚至“無責任原則”,都只是一種只能產生單方面激勵的侵權責任確定的法律規定,它在強化某一方對交通事故的預防動機的同時,弱化或忽視另一方對交通事故的預防動機。這一事實被稱為“賠償悖論”。因為他們只產生單邊預防的結果。眾所周知的是,參與交通活動的主體并不是單方的,而是多方的。因此,對于交通事故的預防如果只是單方預防,那一定是不完善的,或者說是缺乏效率的。
反而言之,只有多方預防才更加有效應對多方參與的交通事故。從法律經濟學來看,法律對于交通事故的侵權責任認定,最好應該能夠產生讓交通活動的參與各方都能采取有效預防措施的激勵。在羅伯特·考特和托馬斯·尤倫所著的《法和經濟學》中,譯者將過錯責任原則表述為相對過失原則,并認為賠償悖論的解決之道在于過失責任原則。這與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不謀而合。理性的施害者為了規避意外事故傷害責任,會采取符合法定標準的預防水平。當施害者沒有責任時,意外事故的受害人將得不到任何賠償。由此可知,受害人的行為和在無責任原則情況下是一樣的。一般而言,使得施害者采取預防措施滿足法定標準以規避責任的過失原則,能夠為受害人提供有效率的預防激勵。他們的結論是,完全賠償條件下的過失責任原則在法律標準可視同為有效率的預防水平,為施害者和受害者都提供了有效率的預防激勵。
帶入數據計算的話,可以看出依照交通事情侵權的過錯責任原則計算,當一輛價值10萬元的比亞迪撞上價值1000萬的勞斯萊斯幻影,維修費高達100萬時,即便比亞迪僅承擔30%的責任,他也有可能面臨一筆不少的賠償,而勞斯萊斯幻影車主在保險公司賠償后,仍需支付一大筆費用。雖然如此看來似乎對“窮人”不公,但是這樣可以較好地對各方在交通活動中形成有效預防激勵作用,促進雙方都更好的遵守交通規則。勞斯萊斯車主因其車輛價值更高,在遵守交規時,可以投資更好更適合的保險,從而避免出現事故時自己掏巨額腰包,由保險公司承擔大部分損失。而比亞迪車主因為其車輛投保價值不高,也不會花大價錢投保,但過錯責任原則促使他存在過錯時需承擔賠償,所以會促進車主更加注意駕駛安全,避免帶來的天價賠償。這樣的雙邊預防激勵,才是真正促進雙方注意義務。從法律和經濟學角度而言,這樣似乎也更加公平正義。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