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麗霞
[摘要]整體語言法作為一種全新的語言教學指導方法,在我國的教育改革中具有較強的借鑒使用意義。本文以當代高校英語教育的教學現狀分析為基礎,提出了應用整體語言法促進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整體語言法;高校英語;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20-0124-02
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我國高校的教學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尤其是英語課程,對于培養大學生語言素養等方面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學習語言是一種復雜的整體過程。英語作為我國高等院校教育中的二外科目,深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并產生了大量與提升英語學習實效有關的理論成果。然而就目前高校中英語教學現狀來看,傳統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難以滿足現代英語教學的需求了。整體語言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夯實英語基礎且效果突出顯著,雖然目前教育界對如何提高實際的英語學習效果尚未形成統一看法,但是整體語言法這一理論卻是普遍得到認可的。
一、整體語言法的含義
1986年,語言學家凱·古德曼(K·Goodman)首先提出并大力倡導整體語言教學。上世紀80年代,整體語言法在美國興起,并被作為英語母語地區兒童讀寫能力的培育方法之一。后人經過發展整合,將整體語言教學的基本原則概括為以下四點:(1)語言是一個有機整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將其分割為語音、詞匯、語法、技能等零散部分。即便是根據學生個體特征發展和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也必須注重整體性,而不是從所謂的聽、說、讀、寫等方面開展分散式的學習;(2)學習語言時應將學習者作為教學中心,尊重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實際能力、學習策略風格等,教學者應努力發揮出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3)盡力營造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并注重對語言應用能力的培育訓練;(4)教學者應當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單向傳授方,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策劃組織者、學習者的勉勵啟發者。
到了上世紀末,整體語言教學理論逐漸擴展到第二語言的教學領域并得到了全新的歸納補充:(1)學習行為是從整體到部分展開的;(2)教學活動須要以學習者為開展中心,學習活動實質是學習者構建個人知識的具體過程;(3)教學活動黨在學習者學習時已經產生意義;(4)學習活動是一種有意義的群體社會性交流行為;(5)學習外語時,讀寫能力是同時獲得的;(6)母語可被作為學習外語的借鑒對象,并促進外語學習效率;(7)信任學生并努力挖掘他們的外語學習潛能。
簡而言之,整體語言法的關鍵就在于教會學生如何應用語言,并培育學習者運用語言進行社交的能力,而不是以掌握語言技能為唯一重點。整體語言法須要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同時培育學習者的聽說讀寫能力,并以順暢交流為最終目的。
二、整體語言法在我國高校英語課堂實施的障礙
從理論層面來說,整體語言法對于培育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十分有效。但是整體語言教學在我國的高校英語應用實踐教學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發展阻礙。
(一)傳統語言教學觀念根深蒂固。不少高等院校為了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更是針對聽說讀寫分別開設了四門教學課程。這與整體語言法的基本原則恰恰相反。我國的師生也早已習慣老師講解、學生聽寫的機械化英語教學方式,一時很難扭轉。即使運用整體語言法,也很難真正落實到位。
(二)高校仍未脫離應試教育束縛。雖然國內早已開始強調要扭轉應試教育思想,但是在不少高等院校里,應付考試的想法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很多高校甚至將英語等級考試作為學生評優評先和考驗考博的一大重要考核指標,這也使得高校學生傾向于訓練個人的語言能力,卻沒有對社交能力予以重視。即使安排了英語練習游戲,很多學生也不愿意參與。
(三)教師個人素質水平有待提高。絕大多數高等院校的現任英語教師,大多是在傳統教學方法的背景下完成培訓的,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其實也較為有限,也并不是很了解整體語言法的運用重點。這也是很多老師無法正確運用整體語言法,未能將聽說讀寫作為有機整體進行同時發展以提升英語教學實效的原因之一。
(四)現行的授課形式與要求不符。整體語言法的授課形式是以小班教學為主的。但我國各大高校在進行擴招之后學生人數增幅較大班級人數基數也較大,英語課程的授課方式較難采用小班教學的方式。在這樣人數較多的英語課堂上,即使運用整體語言法也難以達到預期的英語教學目標。
(五)配套使用教學資料十分有限。大多數高等院校都將英語的閱讀能力作為英語技能的培育重點。學校選用的英語教材大多篇幅冗長、內容復雜。而聽力教材和寫作訓練在英語整體教學中的所占比例卻不是很大。不少院校選用的成套教材還將英語閱讀分為泛讀、精讀等細化教材,將英語技能的聽說讀寫完全拆分開來進行講解教學。這與整體語言法是明顯相悖的。符合整體語言法應用原則的英語教材卻十分有限。
(六)教學條件不能滿足教學要求。運用整體語言法還須要營造盡可能逼真的英語交際情境。高校英語老師在設計運用英語的交際活動時,為了全面顧及聽說讀寫四大能力的同時發展培育,多媒體設備、網絡平臺、視聽設備等都是缺一不可的。可以說,整體語言法對英語教學使用設備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實際不少高校并不具備這樣的教學條件。
三、應用整體語言法開展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立足于整體,培養綜合語言能力。學習好一門語言的關鍵是將整體作為核心,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時要始終堅持教學的整體性。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將英語學習劃分為多個零散的模塊,破壞了其整體性,長期處于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時很難從整體的層面上去解讀整篇文章,進而也就無法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由此,英語教師應立足于文章整體,引導學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學習細節,深度挖掘文章的內涵,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結合教育實情,避免生搬硬套。不可否認,國內開展英語教學的一大困難就是沒有真實運用語境。這是運用整體語言法時必須考慮的一大教育實情背景。另外,不少學生深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很難迅速適應整體語言法。因此,在運用整體語言法時英語老師切忌生搬硬套,避免造成學生接受不良。
(三)改進評估體系,提供制度保障。當下國內的教學評估方法基本還是以學生成績這種結果性數據作為主要的評估信息來源的。不少高校也將學生的卷面成績作為關注重點,甚少考驗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改進這種傳統的評估體系是應用整體語言法必要的制度保障。只有從評價根源上重視英語整體機能和社交使用意義,整體語言法才能落實到位。
(四)結合學生特點,合理規劃教學。高校英語教師應當在尊重學生個性化特征的前提下,結合學生的學習與理解能力以及其他因素,合理規劃教學活動,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作為一名高校英語教師,應將教學規劃和教學活動組織作為自己的教學重心,而不是過于強調詞匯、語法等內容的講解,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由面及點過渡,調動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促進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
(五)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學力量。首先,英語老師須要積極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和業務水平,尤其是需要提升語言整體技能和英語社交能力,這是英語老師應用整體語言法的個人能力前提。其次,高等院校應當提供或組織專人對這些英語老師進行整體語言法的相關知識培訓,將使用原則和教育理念傳授給他們,提高他們對整體語言法的深刻認知。
(六)實行小班授課,增強教學實效。班級人數的基數較大,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則可以使用分組小班式教學的辦法,將每個英語小班的人數控制在30左右,方便學生圍坐進行討論交流。小班式教學是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落實整體語言法的必要條件。
(七)整合教育資源,使用整體教材。針對配套適用教材的短缺實情,高等院校應當多與其他院校及專家學者進行交流,積極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為編寫整體語言法適用的英語整體教材打下材料資源基礎和人員資源基礎。
(八)創建語言環境,培養語言綜合能力。高校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將學習到的內容應用于實際,而語言的整體表達需要有相應的語言環境,所以,要想真正實現這一目標,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是關鍵。英語對于我們的學生而言,并非母語,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難有很好的應用環境,基本沒有實踐鍛煉的機會。因此,高校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建相應的語言應用情境,并引導他們進入情境,進行實際溝通交流,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任何一門語言的應用都是有技巧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除了要傳授英語基礎知識外,還要引導學生將知識與技巧結合起來,增強他們的語言綜合能力。
(九)添置教輔設備,優化教學環境。為了滿足整體語言法對教學環境的要求,并實現英語課堂對聽說讀寫整體技能的培育目標,高等院校還須要添置教輔設備,如語音設備、視聽設備、計算機網絡等,為整體語言法創造教學應用條件。
四、結語
整體語言法與傳統教學法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強調英語的整體技能和社交意義。因此,在應用整體語言法時,也會強調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全面培養,因此積極采用整體語言法是高等院校提高英語教學實效的一種可行辦法。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