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洋
【摘 要】“青春”一直以來都作為電影創作的重要題材,青春電影在兩岸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從青春電影在我國的發展概況、故事題材、敘述方式等方面,對新時期以來中國大陸和臺灣的青春電影進行比較研究。同為青春片,兩岸青春電影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根源在于創作者本身的意識,兩岸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時代的不同。
【關鍵詞】兩岸;青春電影;創作模式;比較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095-02
青春電影作為目前在國產電影市場上最為活躍的電影類型,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和良好的發展空間,而青春電影更是臺灣電影最具標志性的符號。在新媒體環境下,兩岸的青春電影無論從主題思想、電影語言還是創作模式上都有了許多新鮮的變化,其中微電影的反應最為敏銳和及時,這些變化的背后折射出了兩岸青年在情感表達、文化需求和精神世界中的差異,也映射了這個時代兩岸社會的變遷與價值觀的流轉。作為大學影視專業的教師,在與這個時代最具鮮活創造力的青年朋友們的接觸中,更加感到未來電影的歸屬和價值正在這一代人身上聚集。因此,關于青年電影人如何關注青春,關注彼此,關注社會,關注未來成為了一件具有意義的事情。通過這個選題的研究我們將更加清晰地觀察兩岸青年在藝術創作和自我挖掘的過程中呈現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后的社會文化意義,對于指導未來青年電影創作有所借鑒。
一、青春電影發展概況
(一)青春電影在大陸的發展。在中國電影史上“青春片”的發展尤為緩慢,新時期以前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青春片,直到上世紀90年代,第六代導演開始拍攝了一批如《陽光燦爛的日子》《小武》等反映年輕人成長的青春電影。我國大陸的青春電影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以《戰火中的青春》為代表的“青春萬歲期”、以《北京雜種》為代表的“青春殘酷期”、以《失戀33天》為代表的“青春消費期”。
(二)青春電影在臺灣的發展。楊德昌導演曾說,臺灣只有兩類電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青春電影幾乎成為臺灣電影創作的主旋律。80年代起涌現了一批帶有青春元素的影片,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童年往事》等。進入新千年后,以《藍色大門》為起點,開啟了臺灣青春電影的復興之路,《海角七號》《艋胛》《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影片更是帶領臺灣電影走向輝煌,隨之還興起了一股“小清新”電影熱潮。
二、青春電影的創作模式
(一)電影主題分析。在青春電影中,“成長”、“愛情”、“友情”是三大主題,在此基礎上穿插著暴力、犯罪、夢想、懸疑等元素。“成長”是青春的必修課,成長是殘酷的,是需要代價的,《那些年》告訴了我們一件事“成長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女孩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成熟”,當柯景騰終于慢慢長大了,沈佳宜也嫁為人妻。《11度青春之老男孩》中肖大寶和王小帥人到中年不得志,工作和生活的不順激起了他們對夢想的渴望,一曲《老男孩》唱出了所有人的心聲,雖然最終沒有實現夢想,但是他們的生活卻發生了一些微妙的改變。
初戀是單純而美好的,雖然結局并不圓滿,但影片主要表達的是主人公在初戀中心路歷程的蛻變。《那些年》的柯景騰和沈佳宜讓無數觀眾想起了自己心中的初戀,觀眾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找到了與電影主角共同的意義空間。《同桌的你》中的林一和周小梔,《匆匆那年》中的陳尋和方茴,雖然他們的愛情充滿著遺憾,但初戀之間的那種青澀稚嫩的喜歡卻溫暖了很多觀眾,也勾起了許多觀眾的回憶。
友情是青春電影的必備元素。校園時的友誼是最純粹的,不摻雜任何利益,而步入社會后身邊的朋友可能多多少少帶著一些目的性。青春電影中友情的講述有一個模式:相知-破裂-和好-升華。《小時代》中林蕭、顧里、南湘、唐宛如四個生活環境、性格迥然不同的女生卻成為最好的朋友,雖然也會有爭吵,也有矛盾,也會打架,但四個人都在為彼此著想,最終會共同面對問題和困難。當然,在臺灣電影《艋胛》中,親如手足的兄弟們卻紛紛拔刀相向,是那么的痛苦又發人深省。
(二)人物設計分析。青春電影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以“小我”為主,他們都是最普通最平凡、我們每個人身邊都能找到的一種人。《致青春》中鄭薇為了和鄰家哥哥林靜在一起而努力考上大學,《匆匆那年》中膽小羞澀的方茴卻愛上陽光帥氣的陳尋,很多人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縮影,感到親切感。
陽光帥氣的男神和美麗優雅的女神是青春片必備的人物設定,如《夏洛特煩惱》中的秋雅,《我的少女時代》中的歐陽非凡和陶敏敏,《小時代》中的南湘。他們被別人喜歡著,受到追捧,他們的存在是為了讓普通平凡的主角在不斷的比較中追求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的青春記憶中總有那么幾個印象深刻的朋友,他們或許是每次成績名列前茅的學霸,又或者是個搞笑的胖子。《小時代》中唐宛如一角,性格大大咧咧,不如林蕭的運氣好,不如顧里有錢,不如南湘漂亮,她有的只是自己獨特的搞怪天賦。《那些年》中想用搞笑制勝卻總是失敗的該邊,胖子界的奪愛高手阿和,這些角色在影片的關鍵時刻舒緩氣氛,讓觀眾在壓抑悲傷的氛圍中感到一絲歡樂。
三、個案比較:以《那些年》和《致青春》為例
(一)相似元素。《那些年》和《致青春》都是傳統敘事風格的青春電影,不存在曲折離奇的情節設計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也沒有大惡之人,有的只是為了追求男神女神而展開的一段單純又波折的愛情故事。兩部影片都展現了“80后”的記憶,包括卡帶機、BP機、小霸王、回力鞋、張雨生的歌聲、張學友的《吻別》等代表90年代校園生活的符號,影片用“懷舊”的方式營造了那個時代的氛圍,引導觀眾走進對青春的回憶,無論是物質上的懷舊還是情感上感傷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兩部影片的結局都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或者凄美的悲劇,柯景騰在沈佳宜的婚禮上以“驚世駭俗”的方式給這段初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從此這段感情將只存在于青春的記憶中;鄭薇最終究竟是選擇了林靜還是陳孝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鄭薇卻沒了當初執著一段愛情的沖動。
(二)影像風格的不同。從《那些年》來看,清新的基調,唯美的愛情,文藝的氣質使得“小清新”風格的電影掀起一股浪潮。同時,臺灣青春電影還帶有不可或缺的小清新符號,如單車、郵筒、機車等。臺灣是傳統儒家文化保留得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臺灣青春電影也多帶有清新、淡雅、含蓄的儒家印記。另外,由于受到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唯美風格也成為臺灣青春電影的另一大特點。
電影作品少不了音樂的點綴,在《致青春》中,新生入學時廣播的聲音,綠皮火車行駛的聲音,女生宿舍走廊的吵鬧聲,學校晚會有線麥克風的聲音,讓觀眾一下回到當初青春時代的生活。女神阮莞結婚前和前男友去看山羊皮樂隊的演唱會,卻意外車禍身亡,穿插著山羊皮樂隊的歌曲《So Young》,音樂的作用不僅可以表達人物心境,也能夠傳達影片的內涵和時代氣息,山羊皮樂隊是80后一代人的青春,這一代人懷念過去的青春時光,也向往那種無所畏懼的瀟灑人生。
年輕一代作為青春電影的主要受眾,對青春電影的需求和欲望更為強烈,而我國大陸青春電影的發展卻十分緩慢,在吸收他國青春電影的優秀因素后,要加快青春電影的發展和創新。在主題的選擇上可以更加多元,青春不一定都是悲劇和痛苦,犯罪和暴力也不是青春片唯一的元素。而臺灣青春電影雷同的場景和臺詞、模式化的影像符號造成了青春片格局的狹隘。青春片擁有越多越大的受眾群體,我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可以拿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電影作品。
參考文獻:
[1]吳倩.影像青春物語——新千年以來兩岸青春電影比較研究[J].西南大學,2013.
[2]劉子琪.論新時期兩岸三地青春電影[J].山西大學,2013.
[3]于嬌.論青春電影故事模式的類型化表達[J].遼寧大學文學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