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貴+王瑩
【摘 要】在媒體行業中,新聞倫理邊界的問題急需被媒體行業正視,輿論的力量強大,社會媒體掌握輿論這一強有力武器應提升自身的素質,借鑒外國經驗,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傳播制度,規范媒體傳播活動。
【關鍵詞】塑料紫菜事件;媒體傳播;責任擔當;倫理邊界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231-02
在新媒體發展越來越迅速的今天,一些相關問題與媒體發展速度相應增長,其中謠言的滋生是最為嚴重的信息問題,而網絡謠言的滋生更是令人頭疼。媒體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責任是極其重要的,它是一種意見領袖,也是重要的輿論導向。近年來,媒體失責的例子不勝枚舉,提升媒體人的責任意識和素質已成當今媒體社會的當務之急。
2017年3月,一段“塑料做紫菜”的短視頻在微博上被瘋狂轉載,視頻傳出后,多家媒體隨后進行了辟謠報道,以期盡量減小紫菜行業的損失。
一、網絡謠言產生機制
(一)網絡謠言產生原因
1.網絡世界的法律約束力弱。首先,網絡具有匿名性,網絡媒體為不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性,會對用戶名采取“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這就使得網絡用戶們可以不用顧忌實名及個人信息被暴露,而傳播甚至制造謠言。其次,我國的網絡謠言懲罰機制不健全,對于網絡謠言的立法甚為薄弱。
2.個別網民因求利心理而制造謠言。提到網絡謠言推手,不能不提的是2013年8月由于在網絡上造謠而被抓獲的秦志暉,這位網名為“秦火火”的網絡謠言推手,與楊秀宇等人成立的爾瑪公司以從事蓄意炒作、惡意詆毀公眾人物名譽、造謠誹謗等非法網絡活動來達到吸睛和盈利的目的。然而,這樣的違法活動也確實為他們帶來了經濟利益。
現實生活中這種專業謠言推手并不少見,他們發布謠言的理由是信息足夠勁爆,可以為他們帶來大量“粉絲”和關注度、制造夸大虛假的謠言消息來賺取“粉絲”量,已經成為這些網絡推手的目的。
3.受眾對爆炸式增長的信息辨識能力弱。受眾具有群體趨同性,在網絡社會中,受沉默的螺旋效應的影響,當一種聲音占據主導地位時,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為之響應,而少數的另一種聲音不被群體排斥,會選擇沉默甚至跟風主流聲音,這就為網絡上出現的真假難辨的謠言提供了極其有利的傳播空間。
(二)媒體轉發原因
媒體會為了吸引讀者而故意進行失實報道,甚至有意隱瞞或添油加醋,讓事件本身更加具備吸引讀者眼球的要素。比如2015年年末的“杭州女孩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的新聞報道,由于記者在前半段報道中故意隱去其真實身份,并且還強調其家庭條件差,導致新聞后續被爆出該女孩不僅家庭條件殷實,而且是美國國籍時,曾一度將女孩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一新聞反轉帶動的輿論反轉,無疑為媒體博取了巨大的受眾目光。
二、謠言散布責任分析
(一)媒體責任
媒體應在消息產生的最短時間內做出應對,保護信息的真實性。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見面的第一印象對今后人際交往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而且這個印象是最深刻的,并且還會影響人與人之間今后的交往進程。這一效應同樣也適用于消息的傳播。媒體一定要把握好發聲的時機,爭取在第一時間確認好事實真相,將最真實的聲音傳遞給受眾。
謠言是危害國家安全的利器,煽動民眾對社會的不滿情緒,發布唯恐天下不亂的信息,使民眾處于激動的情緒中。而民眾的盲目跟風,無疑會使謠言的傳播更加猖獗,通過媒體手段向公眾宣傳謠言的危害和隨手轉發屬于不負責的行為,讓公眾認識到造謠可恥,會從根本上抑制謠言的擴散。
(二)政府在謠言產生時,正面回應報道內容
當謠言產生時,政府應在第一時間進行正面積極回應,逃避對事件的回應或封鎖消息,只會讓謠言傳播得更加順利,并加大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感。
政府應努力和民眾達成互信關系,信息公開,讓民眾享有知情權。政府要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發聲,以增加公眾信任度。
(三)公眾與個人責任
受眾在聽到消息時,首先應懷疑其真實性,而不是“隨手轉發”,要學會鑒別信息的真偽。謠言止于智者。可在現實生活中,愿意甄別信息真偽的網民又有多少?當謠言產生時,大家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震驚,隨后轉發,很少有理性的判斷。
網絡確實是公民言論自由的圣地,但對待明顯有缺陷的謠言只要稍微有一些常識就可以避免轉發和傳播,要公眾做到有質疑,理性客觀看待問題本就是有難度的事,這就有賴于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
三、新聞倫理邊界問題
(一)媒體的言論自由的限度
1.真實限度。媒體報道新聞事實一定要追求其真實性,但在面對新聞事實的時候,為了不給新聞當事人造成困擾,媒體也需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自律。媒體對事實進行報道,是媒體責無旁貸的責任,如何拿捏真實的度,是媒體最應該揣摩的問題。
過分真實未必是好事,而媒體在特定環境下傳播出的適當的謊言并不一定就是媒體的失責,例如媒體為配合警方抓捕犯人,在新聞報道中傳播警方的虛假動向,以此來放松犯人的警惕性,最后取得抓捕成功,這樣的虛假報道是在可允許范圍內的。
2.隱私限度。媒體報道還會為了某些“爆點”對事件涉及人物的生活、習慣,甚至癖好等隱私問題進行過度報道,這使得涉事人物的生活巨細全部都曝光于公眾視野下,而媒體的過度報道造成的社會輿論,以及對當事人造成的輿論,會讓他們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一現象多發生在明星名人身上。對普通民眾而言,隱私的過度曝光有時還會不可避免地造成二次傷害。
媒體能報道新聞的前提,是從人性思考的角度開展的理性行動,若拋開對人的關懷、對人的思考,只從利益角度來揣度新聞的價值,那么,再好的新聞也只會令人口誅筆伐。endprint
3.導向限度。新聞媒體的言論作用于社會輿論,起到意見領袖的作用。媒體的態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受眾對事件的看法,帶動社會風氣,正確的輿論引導是媒體十分重要的職責。雖然社會上有一些黑暗面需要媒體曝光,但傳播正能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才是新聞媒體的職責,若媒體只把目光放在有爆點、吸睛而不注重社會安定的事件上,那樣會使群眾認為自己生活的社會是一個極度混亂的社會,這樣很不利于社會的安定。
(二)媒體人職業道德的缺失
1.“標題黨”的產生。“驚悚的標題、夸張的配圖、極具親和力的敘事方式,已成為近期微信謠言的‘標配。現在的微信謠言的偽裝術越來越‘高明,標題吸引眼球讓人有‘點的沖動,內容看似權威讓人有‘轉的欲望。”[1]“標題黨”利用受眾的獵奇、追求新鮮感的心理,欺騙受眾的情感,這樣會嚴重影響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并且標題當中也不乏用性暗示來達到吸睛的目的,這樣就更加有損公眾媒體的形象。
2.對信息的真實性不負責。“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不僅要求所寫的事例、人名、地點、時間、引語準確無誤,而且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質和主流,反映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2]例如《外國小伙扶大媽遭訛》這篇新聞報道,因為標題吸睛性強,因此真實性反而不為媒體人所重視,媒體人作為新聞把關人的作用急劇減弱。雖然這篇報道成功地吸引了輿論的眼球,但后續真相爆出時,這篇報道的作者也遭到了社會輿論的譴責。“細節的不確定性是一回事,用斷然的口吻隱藏不確定性,則完全是另一回事。”[3]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惡意的新聞失真絕不是用來博取受眾眼光的利器,新聞反轉事件一再發生,會極大地消磨受眾的情感,增加社會的冷漠程度。
四、“塑料紫菜事件”啟示
對于謠言的治理,國外大都采取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健全網絡謠言治理機構等措施。結合國情借鑒國外治理經驗,建立和完善相關謠言治理制度。
我國關于網絡謠言的立法,稀少而不健全,只能在一些非專門法典中尋找到只言片語,并且大多數法規僅僅起到威懾作用,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簡單提到:“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下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這樣的法規對真正意義上的謠言治理不具有實用價值,處罰方式太過簡單,不足以引起公眾對謠言傳播危害性的重視。
除了立法,我國公民的素質教育也有待提高,政府可以通過媒體宣傳、撰文征文、社區傳播等方式提升公民抗謠言意識,當公民的辟謠意識提升了,才會大大減少謠言的傳播。
成立專門應對網絡謠言的組織協會,把對抗謠言當成國家安全工作來重視,謠言的傳播是極其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因此當謠言產生時,若有專門機構及時處理,由政府部門出面積極配合辟謠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謠言的傳播。
五、結語
治理謠言最根本的還是需要網民提升自身的素質和涵養,出臺相關的政策是重要的抑制手段,網民自身素質提升了,清楚了謠言的危害性,便會有意識地避免謠言的擴散,而法律的健全則會使造謠者望而生畏。新聞媒體是最重要的“言論傳播器”,因此,新聞媒體的素質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如何不被謠言“牽著走”,則是新聞媒體人與時俱進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施愛東.網絡謠言的語法[J].民族藝術,2016,(5):109.
[2]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
[3]利昂·納爾遜·弗林特.報紙的良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