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影
摘要: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是指用簡潔的語言或輔之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一堂課導入的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能否在一開始上課便將學生課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轉移到課堂上,并使其處于積極狀態,是上好這堂課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有效性;課堂導入;效果
內行的學者和教育家們對此話題同樣很感興趣,并從多個方面撰文研究。閻承利研究了課堂教學最優化的導入藝術,提出了新課導入、設計導語應遵循的一些原則,并介紹了某些學科課堂教學最優化的一些導入方法。胡淑珍提出導入也叫開講,她認為導入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的一環,它可以是一堂課的開始,有時也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對導入的功能、類型及基本要求作了一些闡述。王寶大等編著的《導入技能結束技能》一書中指出導入是指在講解新知或教學活動開始之時,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學習時境的一種方式,是課堂教學的啟導環節、領起環節。
一、課堂導入容易出現的誤區
1、談話導入過于繁瑣。我們學校的一位教師執教《軸對稱》時,是這樣開始的:師: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對稱軸。然后四人一組活動?;顒觾热荩核娜艘唤M,每人折一個,看看你能折出幾條對稱軸。學生折完后,上臺去展示折出來幾條對稱軸。然后得出來結論什么叫軸對稱圖形,什么叫對稱軸。然后老師出示這節課的課題——軸對稱。(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討論軸對稱)用時15分鐘,才揭示出今天的課題,原來今天這節課的重點是尋找對稱點。老實說,我們開始沒聽明白老師想問什么問題。在小學課堂,一節課一共40分鐘,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課堂前半段的時間顯得尤為寶貴,導入時間過長,會喧賓奪主,主次不分,會使重點內容的教學和練習時間緊張,而且像第一位老師那樣繁瑣的問話,離題遠,問題多,對學生的思維也是一種干擾。所以,談話導入要力求簡潔,指向明確,避免繁瑣。
2、情境導入過于生硬。我們有位老師在講《5的乘法口訣》時,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導入,問:2008年要在北京舉辦哪個盛會?全班學生只有2名同學知道是奧運會,更別說那個五環旗了。顯然,這個導入的情境對這些學生來說顯得太過陌生。情境導入是為后面的教學服務的,為學生創設有趣的、現實的情境導入課題,有助于學生聯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較好的,但由于各地情況不同,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生活出發,適當地改造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現實的教學,而不是生搬硬套,閉門造車。
3、多媒體導入過于雜亂。信息技術普及以后,多媒體進入課堂,把枯燥的說教變成了有趣的動畫,把抽象的公式進行了生動的演示,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但是凡事都要講個度,工具手段都有個適用的范圍,超越了這個度和范圍,就會適得其反。有位老師講《等量代換》一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等量代換的含義,想出了用曹沖稱象的故事來導入,這本來是個不錯的創意,可是老師選用的動畫是網上下載的QQ版,搞怪的形象和無厘頭的情節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場景中而忽視了對現象的思考,預期的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還浪費了時間。所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導入要有所選擇,突出主題,切不可虛圖熱鬧,華而不實。
4、活動導入過于形式。學習本身就是活動,在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老師在用活動導入時要注意活動設計一定要合理,難度不宜過大,活動時間也要充分,不能徒有其表,為活動而活動,要與后續的教學活動建立有機的聯系,才能真正使學生在活動中提煉出問題,引發積極的思維活動。
二、學校每個實驗階段都組織課題組教師進行課堂導入方法的交流、總結
大家認為課堂導入并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作為教師應該靈活的根據各個教學內容和本班的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最恰當、最有針對性的導入方法。下面就幾個實例具體得談一談:
1、簡介導入力求真實。例如:“100以內的數比較大小”一節,一上課教師可在黑板上寫一個數,比如:42和37。然后教師指出:這兩個數你能用一個數學符號來比較它們的大小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00以內的數比較大小”。
2、利用問題巧導新知。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先出示題:小紅今年12歲,過了12個生日,可小青也是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讓學生略加討論)這時學生情緒高漲,疑問產生了好奇,好奇又轉化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隨即教師指出:等你們學了今天的課后就知道了(出示課題),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1]
3、設障立疑激發思維。設障萌發了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新知識的探求,積極動腦,自主探索,這樣就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4、借助故事趣導新知。學生愛聽故事,用故事導入更貼近學生的年齡。
5、設置懸念誘導新知。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指出:4 6 5這個數能被3整除嗎?學生一時不能說出。教師接著說,我能直接判斷任意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請同學們報數我來判斷,這時學生紛紛報數,教師對答如流,學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師說,今天我就來教你們這個本領(出示課題),這樣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輕松地接受了新知。
6、直觀導入引導探究。如“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先出示“8.00元”,移動小數點,讓分別讀出所表示的實際錢數,使體會到小數點移動能使小數的大小發生變化,再設問引入課題。
三、課堂研討,促使思考
開展觀摩課、研討課是課堂教學研究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我們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上一節課題研討課,根據“課堂教學評價表”對教師的公開課進行評課,同時應用問卷調查、課后檢測、學生訪談等方法,收集課堂教學信息,分析評價一堂課。通過專家、同伴的評點和執教者的教后反思,讓教師們學會評課,從中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長處和不足,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促進全校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新課導入屬于課堂的需要,也是課堂的藝術,也需要在課堂課堂上來展示和檢驗。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期待在今后的課題研究中,我們稟承求真務實的態度,勇于實踐的精神,讓我們左右逢源,讓問題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 陳福民,徐仙樂. 讓孩子們喜歡上數學問題——小學數學教學問題優化的研究[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06):1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