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平
摘要: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引導學生背誦古詩,忽視講解古詩的意境,忽視突出學習的主體地位,沒有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和分析古詩,致使學生不能全面掌握古詩蘊含的寓意,不了解古詩文字的意思,不懂得所得鑒賞古詩,同時,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比較陳舊,使學生對古詩不感興趣,針對存在的教學問題,以下文章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難點;解決對策
前言
要想解決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存在的難點,教師應注重講解古詩的意境,使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更透徹,清楚詩詞的歷史背景,以及詩人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分析古詩,使學生學會分析古詩的含義,與此同時,也可以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方法,展示出生動立體的古詩,深入理解古詩,并對古詩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1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存在的難點
目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背誦古詩,沒有講解詩詞的意境,忽視學生學習分析古詩,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致使學生不會分析詩詞,不清楚詩詞所蘊含的寓意,無法掌握詩詞的中心思想,導致學生的古詩基礎比較差,對古詩失去學習的自信心,不愿意主動學習詩詞,直接降低學生學習效率。另外,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模仿比較陳舊,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古詩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學生感覺古詩內容乏味枯燥,漸漸地對古詩失去學習興趣,學生不能深入理解詩詞,缺少對古詩的深入探究,不清楚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對古詩的意境不了解,導致學生不能快速記憶古詩,不利于提高語文古詩教學效率。對于存在的諸多教學問題,以下文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改變這一教學現狀。
2小學古詩詞教學的解決對策
2.1講解古詩的意境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講解古詩的意境,使學生清楚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全面掌握古詩的意境,清楚古詩字詞的含義,漸漸地學生學會品味古詩,并深刻感悟到詩人的思想感情,進而總結出古詩的中心思想。例如:在學習《春曉》時,教師應講解古詩的意境,以及詩人所抒發的情感,使學生深入理解古詩的所蘊含的寓意,充分體現講解古詩的意境是非常重要的,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古詩字詞的含義,學會品味不同的古詩,引導血神品味古詩的意境,并為學生提供表述的機會,使學生踴躍表述出古詩的意境,并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創設活躍的教學環境,使教學氛圍不在沉悶,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深入探索古詩的意境,明確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效率。
2.2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古詞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積極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習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古詩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學習古詩,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高效學習古詩,不在感覺古詩沉悶乏味,使學生進入最忌的學習狀態,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例如:在學習王昌齡的《出塞》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幻燈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探索幻燈片中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古詩的主動性,快速掌握古詩的主旨,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深刻感悟到詩人所抒發的情感,在學生理解古詩的基礎上,進而要求學生背誦古詩,學生能夠記憶古詩,逐漸增強學生學習古詩的自信心,充分體現出運用多媒體,能夠構建高效的古詩課堂,優化了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質量。
2.3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和閱讀古詩,提高學生自主分析能力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和閱讀古詩,學生在反復的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抑揚頓挫閱讀古詩,掌握古詩的重點詞,學習分析古詩的字詞,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分析,通過閱讀深入體會古詩的寓意,增強血神自主學習意識,最終學生自主分析古詩中重點詞。例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時,教師要注重組織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和分析,為學生提供自主分析的機會,組織學生仔細揣摩詩人筆下的情感,以及詩人所抒發的情感,使學生學會欣賞古詩的意境,正確閱讀古詩,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分析能力,掌握閱讀古詩的方法。
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課堂中教師要注重講解詩詞的意境,并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積極運用多媒體輔助古詩教學,呈現出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古詩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投入到詩詞教學中,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與此同時,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和閱讀古詩,使學生在深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在要求學生進行背誦,使學生輕松記憶古詩,高效學習古詩,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玲英.情境教學法在小學古詩教學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6(12)
[2]吳文娟.淺談古詩教學的方法[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4)
[3]郭輝雄.小學古詩中的“做”中“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