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菊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并且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體驗 小學數學 多媒體 CAI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7.164
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它有獨特的優勢。它能加快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速度,拓寬學生數學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真正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可以實現課堂教學的整體優化,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景
教師可根據新知識的內容和特點,運用多媒體聲形并茂,生動有趣的特點,創設趣味橫溢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好奇的心理變為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如教學《倍的認識》時,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創設了小兔過生日宴會,請小猴來幫忙招待客人的故事情境:“今天小兔子過生日,請小猴來幫忙招待客人,小猴子可勤快了,把洗干凈的蘿卜和蘋果擺放在了盤子里(一個盤子放3個蘋果,另一個盤子放了6個蘿卜),它還悄悄地告訴小豬蘿卜和蘋果的擺放有一個奇妙的關系。于是小豬開始動腦筋想:蘿卜和蘋果之間到底有什么奇妙的關系呢?”學生們聽完故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這個奇妙的關系?”學生都說:“想!”這樣,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調動了起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激發探究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又如,在進行《分數的認識》這堂課教學時,我設計了一款游戲叫做“削木頭”,是操作者用一把大刀,將垛的木頭削成要求的長度,按照尺寸削。首先要求把木頭削成相等兩段,然后是三段、四段、五段,木頭的長是15厘米。布置學生都說出削成兩段、三段、四段、五段的木頭都分別是多長,同學們興趣高漲,不久就都給出了答案,接著,我又讓學生說出分成三段的兩段有多長,分成四段的三段有多長,分成無段的四段有多長。學生很快又得出了答案。我就開始講解分數的概念和意義,講解分數是怎么形成的……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樣是多媒體教學,卻沒有簡單的知識演示,而是在游戲中讓學生掌握了對分數的認識,在游戲中學到了知識,寓教于樂,在于“樂”中“教”的融入,要自然不感覺刻意,其實是教師潛心的“刻意”。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生活化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可以讓學生從直接的生活經驗與背景中,親身體驗情境中的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情境中的問題,而且有利于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然而常規教學由于受時間、空間等限制,無法有效地創設較多的實際問題情境,限制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而通過計算機教學媒體能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進入虛擬的現實世界,再引導學生對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思考,采取對策。如學習了“人民幣的認識”后,可利用計算機創設“虛擬商店,”讓學生小組合作,開展購物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簡單的付錢、算錢、找錢的過程中,感知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并學會了如何使用人民幣。使學生在豐富的呈現形式和實際活動中逐步形成數概念,發展數感。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現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小學生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它們接受抽象概念的能力很差,利用多媒體課件動態圖像演示,不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演示出來,而且其突出的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加之,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地自行探索、創造,可促進學生組建新的認知結構,從而促進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5以內的減法”時,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展現:原來有3個小朋友在蕩秋千,后來走了一個小朋友的畫面。我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么?學生紛紛很完整地表達了這一過程,并讓學生提出問題——還剩幾個小朋友?這樣使學生對3-1=2這一等式有了一個直觀、形象、動態的認識。然后,教師又演示“小猴子搬5個桃子掉了2個”的動態情景,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語言完整地表達了這個動態過程,并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找出這樣的事例,讓學生說算式及算式表示的意義,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通過一系列觀察、師與生、生與師之間的相互交流中,感悟減法的含義,從而成功地實現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在數學課堂教學時靈活、合理地使用了多媒體輔助課件進行輔助教學,直觀生動展示圖形的變化,可有效地解決數學課堂教學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角的度量”這一內容,操作性很強,是教學難點,難就難在學生對量角器的構造認識不清,沒有很好地掌握量角的要領。為此,教學時要設法讓學生認識量角器,切實掌握它的構成。教學時可以精心設計量角器這一課件,依次點擊出示外形、中心、刻度線、零刻度線(內外刻度分兩次點擊出示),邊出示邊介紹邊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自己的量角器,分別跟著老師依次指出量角器的中心、內外刻度、內外刻度線和內外刻度相應的零度線。然后演示幾個角(如30°的角和90°的角等)。量角這一步更要把展臺上的演示與學生的操作結合起來,按照量角的要領,每講解一步,教師隨時在投影上示范一步,同時學生跟著做一步,使學生清晰掌握“中心對頂點,零度刻度線對一邊,另一邊所指的量角器上的度數,就是這個角的度數”的方法,并引導學生注意區分內外刻度。只有通過這樣扎實細致的過程、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才能幫助學生掌握操作的要領和方法,提高操作的水平。
總之,多媒體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所發揮的作用是普通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索,充分挖掘多媒體的教育價值使其更好的服務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張素杰.小學數學多媒體的應用探索《新課程·上旬》,2015年5期.
[2]鄧大成.小學數學多媒體手段的應用《教師博覽(科研版)》,2017年5期.
[3]聶繼東.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反思與優化《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