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喜
【摘要】在目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很多城市建設中出現了內澇的問題,因此在縣級城市發展中應當加強水資源的節約建設并進行有效的有資源控制,以提升縣級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城鎮化質量,本文對此進行了有效分析。
【關鍵詞】縣級;海綿城市;城市建設;重要意義
目前縣級城市建設發展重要的方向之一是海綿城市,能夠對于傳統發展方式中對于城市自然環境的破壞進行有效減少,充分順應了自然的發展規律,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實現縣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1、縣級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
縣級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基于建設理念的改變而提出來的建設方案,能夠有效改善縣級城市發展中的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目前在城市發展建設中很多的縣級城市都出現了不不同程度的暴雨影響,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財產損失與人員傷亡現象,其原因具有多方面因素。
首先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部分城市與地區中出現了與內澇相關多種極端氣候,例如颶風臺風以及高強特大暴雨。城市發展中具有高樓林立的現象導致了空氣中循環不暢,使得城市上空的熱氣流難以有效疏散,從而產生了城市熱島效應,產生了局地氣流上升的現象,從而產生了對流性的降雨現象。城市空氣中產生了比較多的凝結核物質,對于降雨現象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從而形成了雨島效應,促進了城市內澇的發生。
同時在城市大量的開發建設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硬質鋪裝開發,對于傳統的水文特征與生態本底現象進行了一定改變,使得降雨過程中難以實現充分的下滲,最終形成了地表徑流現象。在強降雨過程中形成的徑流量洪峰中傳統的城市排水體系難以充分發揮作用,最終形成了城市內澇。
縣級海綿城市建設最終的目的是控制徑流,在縣級海綿城市控制發展中重要的方式之一是徑流的降低。在六字建設方針中,“滲”字作用能夠對于路面、地面與屋面的硬質鋪裝進行有效減少,對于綠地技術進行充分采用與滲透,從源頭上減少徑流。“滯”措施的運用是采用滯留與植草溝的方式,把雨水的匯集速度有效降低,從而將洪峰出現的速度進行有效延緩,把排水的強度降低,從而對于降雨過程中產生的排水壓力進行講解。由此通過各種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多項措施的多種作用,把地表徑流進行有效降低,從而將城市內澇進行有效控制。
2、縣級海綿城市的建設能夠有效降低徑流污染
由于各種經濟建設的進行,我國地表水資源面臨著很嚴重的污染現象,其中主要的污染來源之一就是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提出來的,對水污染所占的比重逐漸提升,第一大面源污染類型是農業面源污染,其次就是城市面源污染。
城市面源污染的產生原因是由降雨徑流與沖刷作用產生的。尤其是在暴雨的初級階段,暴雨徑流能夠下水管網中沉積的污水與地表水資源中產生的污染物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通過突發性的沖刷匯入到受納的水體之中,導致了水體污染的產生。通過觀測中得到的相關數據,在降雨前的二十分鐘之內污染物的濃度與正常狀態下污水濃度超標了,其中水體污染中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就是城市面源。對于縣級城市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污染問題。
在海綿城市發展的六字方針中具有“凈”字,能夠對于雨水中的污染物利用人工濕地與生態濾池等措施來進行有效降解,從而實現凈化水體、保護城市水環境與控制面源污染的作用,從而實現對于水體凈化的作用。在雨水的凈化作用下能夠對于大顆粒的污染物進行“滲”與“滯”等方式的運作,從而有效實現對于污染物進行截留與初步凈化的目的。
3、對于水資源短缺進行有效緩解的措施
在水資源的儲存上我國的資源儲存量比較缺乏,淡水資源的總量上為28000億m3,在全球的水資源中占據比例為百分之六,人均水資源占據量占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縣級城市也經歷了大量的開發與建設,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也比較大,從而產生了地下水資源補給不足的問題。水體污染的發生把水資源的質量與數量降低了,同時也把水資源的緊缺程度加重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水資源有著很大的需求,缺水現象的發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對于水資源短缺危機的產生的解決方式主要有積極探尋新的替代資源,第二是對水資源進行有效治理并節約用水。
在縣級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雨水的污染程度比較低,具有比較小的污水處理成本,是一種比較優質的再生水資源的一種。在降雨過程中,在雨水的收集上可以利用自然水體與地下雨水調蓄池的方式以實現蓄水的目標。同時可以借助于各級官網的輸送與凈化設施的處理在景觀水補給與市政澆灑中充分利用已經處理達標的雨水。這種運作方式能夠節省大量的自來水,對于雨水進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從而對水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并減少污水的排放。縣級城市是連接市級城市發展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與鄉鎮發展的重要接力棒與連接點,縣級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對于鄉鎮城市的發展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對于周邊的水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從而建立現代化的水資源系統,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模擬自然的水資源系統,對于水生態中的自然修復功能進行有效恢復,從而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與傳統的建設發展方式不同,縣級海綿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是講究規模效應,而是注重生態效益的達成。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進行相應水資源系統的建設,從而把城市內澇的發生風險進行有效降低。在縣級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小區建設、城市道路建設、城市水體建設與公園建設等多種種類,在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可以對此進行充分利用,這就需要多部門與多專業的充分配合與相互協調,從而實現城市發展目標與海綿城市建設的有效配合。
4、結束語
在縣級城市的發展中應當充分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與城鎮化建設,在這種低碳生態的城市規劃建設理念對于縣級海綿城市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建設過程中應當充分重視水資源問題,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對于雨水進行充分利用,借助于自然的力量來實現有效排水,從而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與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參考文獻:
[1]羅應東. 貴州省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及特點分析[J]. 低碳世界, 2016(15):151-152.
[2]徐君, 任騰飛, 王育紅. 海綿城市建設困境及解決之策以河南省為例[J].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16, 32(5):550-555.
[3]程鳳媛, 秦華. 淺析園林植物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J]. 南方農業, 2017, 11(1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