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休爾熱吉·吐爾遜
摘要:挖掘生物教學中的積極因素,從學生角度出發,組織課堂教學;組織豐富活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積極因素;學習能力;發散思維
挖掘生物教學中的積極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喚起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欲望。學生通過獨立查資料,親自觀察、實驗、思考、討論等,培養頑強的創新意志,形成靈活的創新思維,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以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之目的。
一、從學生角度出發,組織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我們主要的教學形式。課堂教學的效率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我們的教學效率。因此,我們一定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研究。我認為,在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設計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學生的現狀,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率。在教學設計上,我主要注重以下三個步驟。
1.利用生物科學史培養學生興趣。
科學的進步是一個曲折發展的過程,新課程改革強調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性,而生物科學的發展歷程中,不僅包含有大量的科學理論知識,還有科學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科學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這些都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所必須的。生物教學中的科學史教育有利于最終教學目標的達成,首先,生物科學史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正是學生熱愛生物課堂的前提條件;其次,生物科學史的過程性有利于探究式教學的開展,學生在體驗科學研究過程的同時感受從做中學的快樂,從而獲得知識,掌握科學的生物學研究方法;再次,生物科學史中的科學家能起到榜樣作用,他們在科研中所體現出的科學態度和精神能影響到學生的行為選擇,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最終能達到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教育目的。
2.利用生物實驗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生物學是一門在實驗探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然學科,生物實驗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重要的生物學原理和科學方法都需要通過實驗獲得,而且課改后實驗部分增加了許多內容,使生物教學中的實驗更加豐富。生物實驗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真實的感受科學研究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對生活中生物現象的興趣,為學生提出的問題提供一些切實的解決途徑。學生能在實驗教學中體會實驗設計的思路,理解實驗原理對于實驗的重要性,學習實驗步驟中的科學方法,掌握實驗結果的處理方法。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有利于學生鞏固生物科學知識和體驗科學研究方法,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養成一定的實驗操作習慣。生物實驗課的每個環節都潛移默化的提高著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探究性實驗可以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等,實驗結果的分析中,又鍛煉了學生的作圖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此外,生物實驗對于學生科學品質和科學精神的形成也有很大幫助,實踐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在教師的鼓勵和指導下,能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科學精神,
3.利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能力。
當學生對知識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置符合學生學習水平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聯系中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我們還要挖掘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知識,從而提高教學內容在學生腦海中的認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我們要課堂教學設計上要執行一個原則,那就是要從一切為學生的發展出發,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度和認知發展規律,既要使學生學到知識,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新理念下培養學生求異思維
生物課堂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關鍵在于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生物課堂教學中主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
1.善于設疑,啟發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是指沿著多個方向探索和發展的思維,是從一個信息源導出不同的結果。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質疑,讓學生在疑問中產生探究的心理。如在講頂端優勢原理時,教師應啟發學生從以往對生產實踐已有認識去進行發散思維。教師可提出兩個問題:(1)常見的具有頂端優勢的植物有哪些?如何加強其頂端優勢?(2)生產實踐中怎樣利用植物的頂端優勢?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討論這些問題,使學生對頂端優勢有關的各個問題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2.運用引導探索法,訓練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發現法是生物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有助于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如,有的教師在講“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時,教師并不先發現病因,而是先向學生提問:“治療該病的根本措施是什么?”這時,學生不能僅僅看事情的表象,而要由現象到本質,由蛋白質到RNA再到DNA的逆向推導。學生自然會明白:“鐮刀型貧血癥是基因突變引起的,治療的根本措施是改變總的遺傳物質。”這樣,既能訓練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能力。
三、新理念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新課程改革強調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性,而生物科學的發展歷程中,不僅包含有大量的科學理論知識,還有科學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科學家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這些都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所必須的。生物教學中的科學史教育有利于最終教學目標的達成,首先,生物科學史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正是學生熱愛生物課堂的前提條件;其次,生物科學史的過程性有利于探究式教學的開展,學生在體驗科學研究過程的同時感受從做中學的快樂,從而獲得知識,掌握科學的生物學研究方法;再次,生物科學史中的科學家能起到榜樣作用,他們在科研中所體現出的科學態度和精神能影響到學生的行為選擇,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最終能達到提高學生生物綜合能力的教育目的。
高中生物教學是高中階段不可缺少的學科。我們教師要提高認識,要讓學生提高認識。我們在教學之余要努力研究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了教學效率,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的教學才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教學,也才是符合學生終身學習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周向華;生物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方案的構建和實施[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江明珠;中學生物教學整合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