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赟
摘 要: 作為一所高職院校,鐘山職業技術學院于2010年開辦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在“醫養結合”的大背景下,又陸續開設了護理、康復醫療技術等涉醫類專業,是江蘇省率先開辦此類專業的高職院校,形成了養老服務的“大健康專業群”。幾年來,本院不斷探索涉醫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并成立了醫學人文系。《醫用語文》課程就是人文素養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了“四個注重”,增強了醫用語文課堂效果。
關鍵詞: 四個注重 高職涉醫專業 醫用語文 課堂效果
醫用語文這門課程是為了提高學生醫學文化素養而開設的一門綜合性的文化基礎課程。本課程選取中國傳統醫學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讓學生汲取中國傳統醫學典籍的精髓,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涉醫類學生高尚的醫德和情操。從筆者這幾年來在護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親授本門課程的情況看,由于學生對本門課程的重視不夠(感覺是非專業課)、學科本身較為枯燥等,學生學習興趣普遍不濃厚,學習效果不太理想。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作了一些思考,總結為“四個注重”。
一、注重“每周講壇”,在講故事中,激發學生興趣。
醫用語文收錄了歷史上很多名醫的醫典名篇,蘊藏了很多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醫學文化,是醫學文化中的璀璨明珠。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開學的第一節課,筆者就向學生介紹了“中華十大名醫”。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安排組長,隨后的每周上課開始的十分鐘,由一個小組負責講一位名醫的故事。所有小組成員盡量搜集更多的名醫故事,然后選擇幾個典型的,做成PPT,由小組代表上臺發言,定名為“每周講壇”。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團隊協作、搜集資料、演講等能力,更讓學生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了解了名醫的風采。
比如,在講名醫傳記《華佗傳》的前一周,就安排了下周的小組發言要搜集有關華佗的故事,不管是正史記載還是民間傳說都可以。到了當天上課,除了本小組的學生準備的有關華佗的故事外,很多非小組成員的學生也找到了大量有關華佗的資料,筆者順勢延長了學生自主講課的時間,大家爭先恐后發言,將千古名醫華佗的許多經典故事呈現出來。學生們熱情高漲,學到了很多,接下來要講的課程內容包括華佗傳里的很多文言文的故事,學生都已講過,自然而然感覺難度小了,也不枯燥了。
二、注重“談古論今”,在古今對比中,汲取智慧營養。
很多學生認為,學習醫用語文,學的都是古代的東西,對現實社會沒有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談古論今”,通過挖掘古代醫學寶藏里的豐富養分,指導今天的醫學實踐。比如在講到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序時,該序言中所敘述的東漢末年傷寒病大爆發的慘狀:讓學生通過“家家有僵尸,戶戶有號泣”、“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等,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作為一代名醫張仲景,是如何從家國的存亡出發,不畏艱難,潛心學習醫藥,懸壺濟世的。讓學生結合當代大家所了解的諸如中國的SARS、非洲的埃博拉疫情等情況,運用現代醫學知識,闡述傳染病的發病和傳播途徑等,并重點關注在這些傳染病防治的過程中,白衣天使們是如何置個人的安危于不顧,為廣大人民群眾筑起一道長城,并舉例說明在抗擊埃博拉病毒的時候,中國的醫療隊是如何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始終選擇堅守,而不是撤離,在災難面前,展現了同西非疫區人民同甘苦、共患難的一片真情。作為醫學專業的學生,我們對其的醫德教育自然而然地滲透了。
再比如講到朱震亨的名篇醫論文《不治已病治未病論》,全文貫穿一種思想,就是“預防保健”的思想,早在古代,我國先人就有人提出順應四時氣候變化,注意飲食起居,預防疾病,保障健康的觀念。強調“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這種思想一脈相承下來,就是現代社會的體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體檢,從現在起就要養成定時體檢的習慣。還強調人要適應自然,注意養生,“夜臥早起于發陳之春,早起夜臥于蕃秀之夏;與雞俱興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必藏之冬”。指春天萬物復蘇;夏天,草木蔥榮,人應晚睡早起;秋天,天氣清明可以早起;冬天,天地肅殺應該早睡。總之,要愛惜自己的身體,而不能像一些學生,每晚玩手機熬夜到很晚,早上又不早起,早飯也顧不上吃,完全和古人的養生之道背道而馳,對身體是極大的不負責任,從這個角度告誡學生少玩手機,不要做手機的奴隸。
三、注重“靈活多樣”,應用多種教學法,活躍課堂氣氛。
幾年來,筆者一共給三屆護理專業的學生(共計約500人)和一屆康復專業的學生(共計約180人)上過醫用語文這門課,面對這么多不同個性、不同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學生,筆者一直在不斷充實知識,由于本身為學中文出身,醫學背景較為欠缺,因此筆者很注重旁聽醫學專業的專業課程,涉獵中國古代醫學等專業知識,目的是在講課的時候更加自信,更加游刃有余。
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強化教學效果,筆者想方設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除了傳統的講授法之外,還運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法,結合視聽影音資料,豐富課堂教學。比如在講到《華佗傳》的時候,有幾位男生對三國演義很感興趣,提到《三國演義》中有關華佗給大英雄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筆者順勢請他們扮演華佗和關羽,演繹刮骨療毒的故事,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時,借此給大家講了《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華佗傳》出自《三國志》)。
在講到《本草綱目序》的時候,先講李時珍。提起李時珍,有很多珍貴影片,筆者節選一些播放:在那樣一個沒有“高鐵”的時代,李時珍是如何挎著一個藥籃子,穿著一雙草鞋,用雙腳走遍大江南北,去探索、去采藥的;他是如何冒著生命危險嘗遍百草(比如當時為了研究曼陀羅花的藥性,他親自服下含有劇毒的曼陀羅花),編寫出曠世巨著《本草綱目》的。
再如,講到膾炙人口的經典篇目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時,首先從陜西銅川的“藥王山”切入,通過旅游宣傳片藥王山的介紹,讓學生走進一代藥王孫思邈的一生。在講授《大醫精誠》文章時,有些名段,是要求學生全部背誦的。在背誦之前,告知大家很多醫學院校以此為校歌,很多醫院以其為院歌,隨即播放了幾首以此為歌詞的歌曲,朗朗上口、膾炙人口的歌詞讓學生很快就熟記于心了。“人命至重,有貴千金”;“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等這些道德典范,這些熠熠生輝的精神,就會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心中,有助于其醫學人格的養成。
四、注重“素質拓展”,在第二課堂中,開闊學生視野
第二課堂是課堂學習的有效延伸,多開展一些活動,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比如:每年5月12日的護士節,學院都會開展一系列活動:朗誦比賽時,很多學生朗誦的就是醫用語文課當中的經典名篇名句,通過配樂等形式朗誦出來,更增添了這些醫古文的魅力。文藝會演時,學生會自編、自導、自演有關醫患關系的小品,從中領悟如何較好地處理醫患矛盾。
學生還利用一些特殊的節日,發揮自身特長,開展志愿服務。教師節時,將學生組織起來,逐個去教師辦公室,給老師們量血壓,做體檢;重陽節時,護理康復專業的學生會走進養老院、走進社區,為老人們送上服務;寒暑假時,他們會走向社會,開展“送醫療三下鄉”等活動,用自己的所學服務社會。通過“素質拓展”,提高學生的醫學文化素質,強化教學效果。
總之,醫用語文是醫風和優良傳統醫德教育的好教材,是陶冶學生情操、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筆者希望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更好地傳播懸壺濟世、救死扶傷、兼愛眾生的醫者仁愛之道,強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曉琴.從《大醫精誠》談醫古文的傳統文化思想[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2]廖娟娟.做到“三個結合”,提高醫古文教學效果[J].現代語文,2012(5).
[3]薛芳蕓.談醫古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J].中醫教育,2011(7).
[4]呂泉.研究性學習背景下重構高職醫古文課程的理論維度[J].衛生職業教育,2016(3).
[5]高湲,余泱川,范英麗.醫古文課程導入古代醫案教學法研究[J].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8).
基金項目:本課題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5年“養老服務類人才人文素質缺失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2015SJD2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