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春+趙小云+許曉靜+沈佳+陳海艷
摘 要: 高職學生的職業認同是其職業成長的起點,與其職業發展密切相連。由于自我認知存在偏差,職業指導教育不足,校企合作力度不夠,以及榜樣示范引領欠缺,目前高職學生職業認同感不強,并具有顯著差異。高職院校要從加強職業養成教育、深化職業指導教育、推進校企合作、樹立職業認同榜樣四方面著手,不斷強化高職學生職業意識,提高其職業認同感。
關鍵詞: 高職教育 職業認同 改進對策
職業認同(professional identity)是個體對于所從事的職業的目標、職業的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1]。職業認同的培養已被納入我國職業教育人才目標和教育教學過程之中[2],它對高職學生的職業發展非常重要,不僅與個人的職業決策、職業探索和職業成功等都有密切的聯系,而且關系到一個人在復雜的職業環境中的適應性問題[3]。因此,本研究就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的現狀、問題原因和解決對策進行了深入分析,以期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職業指導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現狀
(一)高職學生職業認同度不高
筆者通過編制高職學生職業認同問卷,采用Likert5點記分方式,對10所高職院校的1832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結果發現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總平均分為3.64,即我國高職學生職業認同處于中等水平[4],表明高職學生職業認同度不高。另外,結合與多名高職院校師生的訪談結果看,高職院校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目標不清晰,職業動機不足,甚至一些學生畢業后改行。
(二)高職學生職業認同存在顯著差異
筆者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高職學生的職業認同在以下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1)高職學生的職業認同在年級上的差異極其顯著,表現為隨著年級的升高,職業認同水平呈現出“√”形狀,即大三學生的職業認同水平最高,大一次之,大二最低。這體現出大一學生具有一定的職業期望,大二學生容易出現動力不足的問題。大三學生基本都奔赴各實習單位,職業價值觀漸趨合理。(2)高職學生職業認同在是否擔任學生干部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擔任學生干部的高職生職業認同水平高于不擔任學生干部的高職生。可見學生干部在組織、參與各項校園活動中,其各方面能力和整體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同時更能獲得優質的職業資源,職業動機更高[5]。(3)高職學生職業認同在城鄉上存在顯著差異,表現為農村高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高于城市高職生。這說明農村高職生就業壓力相對較大,對實習和擇業表現出更加執著的追求。
二、高職學生職業認同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自我認知存在偏差。
高職學生往往因高考分數較低,進入高職院校就讀。因此,某些高職學生自信心不足,甚至具有自卑感,在自我認知上存在偏差,自我效能感較低,專業學習興趣不濃,職業定位不明確,對職業認同度不高。有些學生“破罐破摔”,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只為混張文憑,缺乏成就動機。
(二)職業指導教育不足。
有些高職院校不重視學生的職業指導教育,沒有將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指導課程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或者開設了職業指導課程,但是只有寥寥幾個課時,甚至拿相關講座充當課程,走馬觀花,囫圇吞棗,造成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懵懵懂懂,霧里看花。另外,高職院校在常規教育教學中忽視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不注重職業目標引導,導致學生職業規劃不充分,職業價值感弱。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夠。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離不開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平臺鍛煉下,學生能夠錘煉職業技能,了解行業前沿,增強職業認知感。但是某些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力度不足,校企合作局面還未完全打開,不懂得“走出去,迎進來”,閉門造車,裹足不前。長此以往,導致高職學生缺少行業實踐和鍛煉,職業視閾狹隘,職業意識淡薄。
(四)榜樣示范引領欠缺。
心理學中的認同理論認為,人們看到與自己擁有同樣特質的人獲得成功,會增強自我認同感。在職業領域中獲得一定成就的優秀校友無疑是在校學生學習的職業楷模和典范,能夠為在讀學生打下一劑強心針,增強學生的職業信心和動力。遺憾的是相比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的校友工作開展較晚,大多未設校友會,沒有建立健全校友庫和校友交流系統,許多在職業上取得成功的校友資源未得到深挖細掘,校友的榜樣示范引領作用不能得以有效發揮。
三、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的改進對策
(一)加強職業養成教育,培養職業素質。
通過養成教育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職業行為習慣,培育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崗位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崗位的要求,為今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學校可以為在校學生設立“養成教育周”,根據專業特點制訂養成教育周活動方案和目標,鼓勵班級自擬養成教育主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同時學校要做好養成教育的監督、反饋和總結工作,培養學生的職業規范、職業操守。學生還可以開設養成教育課程,納入人才培養體系,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端正學生的職業態度,提高職業素質。
(二)深化職業指導教育,提高職業規劃能力。
從大一新生入校后即開設職業指導課程,使學生盡早確定職業發展目標,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結合學校社團體系,打造特色校園活動,定期開展職業規劃大賽,營造濃厚的職業氛圍。認真做好實習雙選會,加強實習指導,制定實習手冊,明晰實習制度,實習指導老師通過實習日志等方式掌握學生實習動態,及時疏導學生的實習困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人”意識。加大就業推薦力度,將就業推薦與學生的在校表現掛鉤,并制定相應的量化細則,激勵學生自覺提高職業能力。
(三)推進校企合作,強化職業意識。
持續推進校企合作,對校企合作模式精耕細作,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為學生設立企業獎、助學金,成立定向培養班級,如“洲際精英班”、“藍蛙班”等;校企聯合開展學生職業技能比賽,特邀企業管理者擔任評委;舉辦企業家論壇,搭建溝通平臺,使學生拓寬職業視野,了解職業特征與需求,把握職業前沿動態,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不斷錘煉職業技能,強化職業意識。
(四)增進校友交流,樹立職業認同榜樣。
學校要建立校友庫,設置校友會工作機構,增進校友交流,邀請在職業領域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校友來校舉辦沙龍、工作坊、講座等,分享職業生涯歷程與經驗,傳授職業發展方法,以自身職業軌跡鼓舞學生,為學生樹立典型榜樣,增強學生的職業動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認同水平。
參考文獻:
[1]歐陽衛.江西某職院飯店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認同感的調查及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3):65-66.
[2]魏會超,秦興順.高職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基于對高職院校汽車運用技術專業的調查[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4,23(5):22-25.
[3]高艷,喬志宏,宋慧婷.職業認同研究現狀與展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47-53.
[4]劉愛春,趙小云,許曉靜,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認同現狀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7(4):3-6.
[5]劉利,潘黔玲.高職學生職業認同教育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8):53-54.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專項課題“旅游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認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C-c/2015/045),主持人:劉愛春。
通訊作者:劉愛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