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休爾熱吉·吐爾遜
摘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在如今卻處于尷尬的地位。部分初級中學認為生物是“副科”,對于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對于生物學科的興趣不高,掌握的生物知識幾乎為林零,教學質量隨之下降。導致高中生物教學難度非常大,那么如何使高中生物改變目前的困境,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多元化能力,已經成為生物教學工作者的一大挑戰。
關鍵詞:生物教學;新課程理念;教學模式
一、生物教學現象分析
雖然我國大力抓教育教學工作,但是在實際推廣新教學模式的改革過程中,依舊困難重重。許多學校雖然在生物教學上一直提出轉變教學理念,但是在過程中卻過于理論化,根本在教學中開展不起來,讓教學新模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露出弊端。首先,師生缺乏交流。許多老師想要與學生交流,但是只是流于形式,很多時候并不能理解學生的想法,無法順應學生的思維。其次,教學的固化思維。許多老師雖然想要去轉變教學模式,但是只是浮于表面,在深層次的還是傳統教學的固化思維,許多教學方法不能轉變,這讓學生感到課堂的枯燥無味。第三,課堂缺乏有效的組織。老師只是完成課堂教學,沒有在課下延續學生的興趣能力的培養,對實驗教學內容缺乏足夠重視,學生很難掌握與鞏固所學知識。
二、物課程內容豐富多彩
生物學包含一切的生命現象和生物活動規律,自然界中存在著千姿百態的生物個體,同樣也綻放著五彩繽紛的生命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不斷的發現生物的奧秘,不斷豐富著生物學的內容。高中生物教學中不僅包含著大量的知識,有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生物的生命歷程、遺傳與變異、生物的進化、生理調節、生物圈中生物的結構層次等;而且涉及到的面也很廣,生物教學中有很大的生態教育空間,包括環境治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人口問題等,生物教學中可以滲透營養健康教育,包括合理膳食、食品安全、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等,生物教學中也可以滲透法制教育,高中生物教材中蘊含著如環境保護法、藥品管理法、動植物檢疫法等相關法律知識,還有在生命科學技術上的突破,使得生物教學必須涉及到生命倫理道德教育。這些都與學生的目前生存和未來發展息息相關,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有助于增加生物教學的實用性,因此,豐富的生物教學內容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良好素材。
三、新課程理念的影響
廣大教師對素質教育已有全新的認識,在新課改的涌向下。在生物教學新要求中,需要的是讓學生學有興趣,教學環節注重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創新精神。有調查顯示:86%的同學認為,死記硬背的生物教學模式枯燥無味,容易引起厭倦心理。處于認知妙齡段的學生,不能讓他們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要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在課堂內外探求知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新理念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新理念的影響下,為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針對學生自身的特點與能力去相應地調整教學習慣與方法,把過去單純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既探求知識又有能力培養的的實踐場所,建立高效、自主、創新的新型生物課堂是新課程理念的召喚。
四、新理念下重新認識生物這門學科
生物學是一門在實驗探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然學科,生物實驗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重要的生物學原理和科學方法都需要通過實驗獲得,而且課改后實驗部分增加了許多內容,使生物教學中的實驗更加豐富。生物實驗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真實的感受科學研究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對生活中生物現象的興趣,為學生提出的問題提供一些切實的解決途徑。學生能在實驗教學中體會實驗設計的思路,理解實驗原理對于實驗的重要性,學習實驗步驟中的科學方法,掌握實驗結果的處理方法。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有利于學生鞏固生物科學知識和體驗科學研究方法,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養成一定的實驗操作習慣。生物實驗課的每個環節都潛移默化的提高著學生的科學素養,例如探究性實驗可以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等,實驗結果的分析中,又鍛煉了學生的作圖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此外,生物實驗對于學生科學品質和科學精神的形成也有很大幫助,實踐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在教師的鼓勵和指導下,能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科學精神,養成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建立積極的科學情感??傊?,生物實驗的整個過程在提高學
五、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作用
1.學好生物科學知識。
生物學知識是具備生物科學素養的前提條件,也是學生在日后生活中生存與發展的必須要素,主要包括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物學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常見的生物學術語?;A知識的掌握有助于了解生物知識在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方面的應用,促進科學知識的傳播。
2.掌握生物科學方法。
提高學習能力生物科學方法是解釋生物現象和發現生物規律的途徑,例如生物學中常用的演繹法、實驗法和比較法等,而科學探究是對常用方法的綜合應用,是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有效方法,它更注重的是探究科學的全過程。當學生遇到問題,能采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時則體現為一種能力,生物科學能力既包括分析和創新等思維能力,又包括實驗操作等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科學品質與科學觀念。
科學品質和科學觀念都屬于非智力因素,科學品質是基于對科學發展的學習,感受科學家在科學探索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領悟科學家所持有的一些基本科學態度,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以積極的心態去解決與生物有關的社會問題,但也要懂得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到生物科學知識是動態變化的,在不斷檢驗和修正中更新,并及時了解我國的生物科學發展動態。
4.促進生物、技術和社會的融合。
通過技術可將生物科學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使生物、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即生物科學的發展帶動技術的進步,而技術的進步又能促進生物學知識的更新,技術和生物科學以直接和間接的方式影響著社會中農林業和醫療業等對人類的作用。對于社會中的熱點問題的關注、討論和解決,需要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是個人科學素質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陳虹;高中生物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1年24期.
[2]王仁富;淺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年30期.
[3]王建貴;在生物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交流的有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2年1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