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成
摘要:學生從跨入學校的第一天起,就在學校里學習、生活、成長。教師要明確學生首先是以“人”的角色存在于社會之中,而每一個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作為教師,必須把學生當作一個人來看待,尊重每一個學生,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特長、尊重學生的情感,立足眼前,把握長遠,全方位地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師生關系;和諧;關愛;平等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命令和服從的關系,老師總是高高在上,總是具有一定的權威,學生必須言聽計從,唯師是從。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幾千年的封建家長制的影響使學生的主動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充分發揮,師生關系經常處于沖突和對立之中?,F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學生發展是教學過程能否按照新課程標準來運行的前提和保證。傳統的師生關系否認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師生關系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更不利于學生良好人格的養成,阻礙了教育教學的發展。所以建立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
學生從跨入學校的第一天起,就在學校里學習、生活、成長。教師要明確學生首先是以“人”的角色存在于社會之中,而每一個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作為教師,必須把學生當作一個人來看待,尊重每一個學生,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出發,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特長、尊重學生的情感,立足眼前,把握長遠,全方位地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一、關愛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學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要求教師把學生當作有個性的人,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自尊、品質、辨別事非的能力、興趣、愛好等。那么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就不像大人那樣成熟,在他們身上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和錯誤,教師對學生的錯誤一定要學會容忍,多作細致的思想工作。學生是社會中的人。學生從來不是孤立的人群,在他們身上總是打著時代和社會的烙印。教育就是要張揚人的個性,培養人的特長,而不是鑄成千人一面;社會需要具有千差萬別的特長的人,而且這種特長越突出越好。教師作學生的工作要多溝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異,多尋找學生的閃光點。不能偏愛學習好的,歧視學習成績差的,要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學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F代的人與傳統的人在思想觀念、生存方式上的巨大反差,是現代社會大環境的突出特征。教師同學生的年齡懸殊越大,思想觀念、生存方式上的反差就越大。一般來說,教師成長時的學校、社會環境與現在的很不同,也就是說教師和學生不是在同一種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有的老師不懂得自己和學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總喜歡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價學生,弄得師生關系很難融洽甚至緊張,還經常發生沖突,是文化的沖突。要解決這種沖突,教師必須融入文化的不斷發展進步中,與時俱進,并給學生以積極、健康的人生引導。
二、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教育的民主,關鍵是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學生只有感受到自由、寬松、愉快,沒有任何心理壓抑和外界強制,才能自主地思考、自主地探索,才有可能創新。
三、不斷學習,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教師應該是“發掘資源的向導”,是“尋求思想和技術的組織者與指導者”,必須把握知識的前沿,懂得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收集掌握大量的信息,指導學生對知識和信息重組整合,并通過對教學模式的探索,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使教學活動充滿情趣和活力,展現教學過程的魅力,提高教學活動的吸引了力,這是優化師生情感關系的重要策略。
四、提高自身素質,樹立良好形象
教師要得到學生的愛戴,就得有內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個性,使自己擁有熱情、真誠、寬容、負責、幽默的優秀品質。在當前的教育中,不僅僅是知識方面要不斷提高和充實,在個人修養,待人接物、處理人際關系方面也必須不斷的提高,以廣博的興趣愛好、豁達的態度和凜然的正氣贏得學生的喜愛和支持。就學生而言,在教學中需要學生自己主動積極思考和參與實踐活動,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勇于探索,敢于質疑,與教師共同探討問題,在共同的研究中,與教師形成和諧、平等的關系。
總之,一名合格教師,應該以身示范,在思想上崇尚師德,在行為上體現師德。新時期賦予師德新的內涵,提倡尊師重教,注重師生之間關系和諧,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