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琳
摘要:“互聯網+教育”的出現,孕育著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 “互聯網+教育”的關鍵是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學校,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流程再造。用互聯網思維建設未來學校,將會打破封閉的辦學體系,突破校園的界限,為學生創設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間。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未來學校;多元融合;創新教學
近年來,翻轉課堂、微課程、慕課等新的教育形式快速崛起,信息技術對學校教育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同時,還有更多的學校在信息化探索中遭遇困境:教學效果不明顯,信息技術的利用率不高,花費大量資金買來的設備淪為“花瓶”,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產出效益飽受質疑。為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學校,擴大教育服務的有效供給,為每一位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高質量教育。
一、“互聯網+教育”的本質特點
第一,跨界連接。“互聯網+”中的“+”表達的就是一種跨界,是由此及彼的連接,在跨界連接基礎上產生一種新形態。在教育領域,互聯網可以說無所不能“+”,可以“+”德育,可以“+”課程,可以“+”教學,可以“+”管理等等。每一種“+”體現的都是跨界連接,都是原有教育層次和水平的升級,一次質的飛躍。例如“互聯網+教學”,通過人機交互模式、人工智能等,使師生由線上分離變為線上互動結合、問答交流的體驗得以實現。
第二,優化關系。“互聯網+教育”打破原有的各種關系結構,對其優化重組,使師生關系、教育機構與學習者的關系發生根本變化,升級到更高水平;改變組織、合作關系等的傳統內涵,使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界限模糊;讓用戶擁有學習選擇權,進行廣泛的分享,實現信息的對稱交流;使人的角色關系互換、變化,真正集成大眾智慧,進行創新與創業。
第三,擴大開放。“互聯網+教育”使教育走出了學校,跨越地區、國家,全球連成一片,實現了真正的開放。可汗學院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07年,可汗創立可汗學院的目的是讓更多人能夠享受有品質的教學,經過兩年的努力就迅速聚集了1000萬名學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學校”。
第四,更具生態性。教育的生態性表現為多元、多樣、自然、進化、漸進、質變等。“互聯網+教育”使教育上述特性更突出、更具操作性。因為先進的技術可更廣泛地關注每一個體學生,把學習內容呈現得更多樣、更合乎需要,而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和作用也將發生深刻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性更能充分表現,學習方式更加個性化、細微化,使學習變得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教師更主要是指導者、引導者,是學生人生的關心者、啟迪者。
二、“互聯網+教育”的關鍵不是“網”,而是“人”
當“互聯網+”遇到教育時,決定成敗的關鍵不是“網”,而是“人”。北京師范大學裴娣娜教授認為:“說到底,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終極價值判斷是人的發展,是人的解放和主體性的躍升。”從根本上講,教育的信息化是整個社會向信息化轉變的一個縮影,“互聯網+教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在推進過程中,要切實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靈活運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積極主動地開展教育教學創新,而非只見“物”不見“人”,把學校變成新技術的試驗場。大量的實踐證明,技術的先進與否既不能衡量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更不能衡量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高低。
國際教育成就評價研究協會曾經對12個國家和地區的信息化教學應用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平均只有49%的數學課堂和62%的科學課堂應用了信息技術,但這些教育系統幾乎100%都具備了計算機和因特網。與總體的教學導向相比,應用信息技術的教師行為還較傳統,信息技術應用并不一定會帶來與21世紀教學法相一致的教學改革。所以,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與技術的關系,用新教育來化解新技術帶來的風險。一方面,從學生的真實需求出發,加快探索“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轉型,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現深層次融合,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另一方面,高度關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有效提升,沒有未來教師就沒有未來教育,幫助教師獲得與信息化教學相匹配的意識和能力,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促進教育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
三、用互聯網思維建設未來學校
傳統學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學校的課程、師資以及各種設施設備都是私有的,無法被外部社會廣泛共享,盡管每位學生都希望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但由于優質資源的稀缺性,注定只能被少數人所壟斷。現在,這個局面正在發生改變。在慕課、微課程的沖擊下,課程資源開始共享,偏遠山區的學生也能在網上找到名校名師的優質課程。盡管現在的優質課程資源還不夠充足,但未來我們將可以在網上找到任何一門教材、任何一節課的優質課程資源。在同步課堂和在線教育的沖擊下,優秀師資開始共享。人大附中的同步課堂已經開到了新疆、寧夏、貴州等西部地區的薄弱學校,而在線教育則讓學生用極其低廉的價格在網上看到優秀教師的授課。未來,獨立教師群體將會崛起,一大批“身懷絕技”、具有冒險精神、善于運用互聯網手段進行教學的優秀教師會從公辦學校走出來,以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來擴大教育供給,推動在線教育乃至整個教育行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未來學校將會更加開放,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采用O2O模式來辦學,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享受社會上優秀的教育資源。比如,北京市教委面向初中生提供“開放性科學實踐課”,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來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優質科技教育資源,學生在線上自主選課,之后到大學、科研院所、博物館或者高新技術企業去上課,他們不僅可以享受到最先進的設施設備,也能得到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的手把手指導,實現了對傳統科技教育的超越。
未來的學校將打破固化的組織形態,采用彈性學制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根據學生的能力而非年齡來組織學習;根據學生的個體需求提供靈活的教學安排,而不是按照傳統的學期或者固定的課程結構;打破現有的學制,加強不同學段之間銜接,更好地滿足當代學生自主發展需求,為學生提供富有選擇、更有個性、更加精準的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