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真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有必要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有關的生活實際情況,并通過再現現實生活場景來增加數學學習的效果。本文從教學語言,教學情況,教學內容和教學應用等方面分析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生活實際;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現實生活離不開與數學,數學離不開現實生活。新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注重從學生生活實踐和現有知識來設計有趣和有意義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就在身邊,利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密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
一、創造生活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對他的工作產生興趣,他的全部才能可發揮80%以上,如果不感興趣,只能發揮20%。但是,1997年,教育部曾在全國的若干所中小學進行數學教育的問卷調查,結論令人沮喪。大多數學生認為數學是一個無聊的課程,不喜歡該課程。即使很多好學生也不太喜歡數學。最大的原因之一是數學教育和現實生活中的嚴重脫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創造各種生活條件,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造一種生活情景一般可以通過游戲,故事情境,模擬環境,多媒體的支持等手段。每個數學問題都可以隨時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藍本,在教學中,一旦數學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相聯系,就可以大大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我們堅持實踐教學,學生對具體的數學知識感興趣,對數學問題產生興趣,勢必會養成樂學數學的習慣。
二、教學內容結合生活現實,加深對學生知識的認識
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應經常灌輸給學生們認真思考的思想,學生可以上臺講述自己學習數學的經驗和體會,給他們發言的機會。這些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掌握數學知識,也可以找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另外,找出現實生活中的學習材料,幫助學生學習數學。要讓學生關注校園生活里的一些數學元素,以及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校園和家庭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通過這些資源的收集和使用,允許學生感受數學與我們生活是緊密相連的,應該學好數學,用好數學。例如,在學習“循環小數”這個環節的時候,可以先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我國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自然風光的視頻,讓學生們從四個季節的周而復始的變化來理解“循環”這個詞語的含義,之后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讓學生們一起思考:“類似于四季循環的例子,你還能舉出一些么?”學生們開始積極發言,有的說每周七天是循環的,有的說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是循環的……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觀察在學到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循環的現象,讓學生試著計算“4÷3”,從而掌握了“循環小數”的具體含義,幫助學生建立了良好的數學意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聯系生活常識實踐鞏固新知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所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創造使用數學知識的條件讓學生有應用知識的機會,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新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在教學完《位置與方向》時,給出武平的地圖,找一找:武平在龍巖的哪個方向?十方鎮在中堡鎮的哪個方向?巖前鎮在大禾鄉的哪個方向?民主在武平的哪個方向?等等。再如學完《周長的認識》后,我們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長和寬,書桌、黑板、文具、課本的長和寬,計算出周長。回到家里量一量各種家具的長和寬,計算出周長等,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數學與日常的聯系,發展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鞏固新學知識的鞏固。
四、要恢復生活本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從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要求來看,時代要求我們培育創新型的人才。數學課堂教學應成為學生主動探索,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將數學恢復到生活的本質,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為生活是一個開放的大環境,豐富的生活給學生帶來廣泛的思維天地,越是生活化的數學材料更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恢復生活的本質是培養學生數學教學思想的有效途徑。
結語:
新課程倡導的教育要回歸生活,只有回歸生活才可以使數學本身的魅力得到充分發揮。教學實踐證明:只有把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和本書知識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才能在互動和發展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吳曉紅.什么是數學教育生活化——關于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理性反思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2012(12).
[2]孫凱權.優化數學教學過程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學生之友:小學版,2012.
[3]羅新兵,李晶.數學生活化的含義與功能及其情境標準[J].數學教育學報,20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