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奎
摘 要: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提高文化軟實力,深入分析文化自覺的內涵;剖析了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的意義: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堅守主流文化;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助于培養敢于擔當的大學生。闡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的路徑:意識形態的自覺;文化形態的自覺;視域融合的自覺。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路徑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2925SK2017B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構筑在以中國思想文化精神為底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現代化實踐基礎上的。在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時,面對各種形式的社會思潮對中國文化的干擾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自覺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具有重要意義。
1 文化自覺的內涵
自著名的人類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的概念和以來,文化自覺“已不是一個孤立的理念,而是已經形成為一種文化觀,一種有深刻意涵的文化理論”[1]學術界立足于費孝通的文化自覺的定義,根據自身的理解,積極參與“文化自覺”的研討,進一步拓展和充實文化自覺的理論。
本文認為“文化自覺”即“文化自覺是人類在求取自身生存、發展的過程中,對人及其文化存在狀態、現實使命、未來走向的自覺?!逼涓拍顑群ǎ海?)文化自覺是一種文化認識論,表現為對自身文化過往、現實和未來發展的認識,同時人是文化的產物,人的一切活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文化認識活動。(2)文化自覺是一種價值選擇和建構的過程,表現在歷史的變遷和演進中,人們的價值觀念的不斷變革而進行文化選擇、文化建構的價值取向,是人的自覺、理性的自覺。因而可以說,文化自覺是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是解決文化困境和文化危機的基礎,是對文化內在矛盾與張力、現實與理想、手段與目的的理論表達,是在一定文化理想確立以后對文化現實的全方位審視,是文化發展中需要不斷重建的路標。[2]
2 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的意義
2.1 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堅守主流文化
而面對多元文化并存,各種異質文化激蕩、沖突、融合,為使大學生堅守我國主流文化的立場,必須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通過對大學人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基本國情和傳統文化教育,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大學人的頭腦,能培育大學人“自知之明”“辯證取舍”的能力和“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氣度,能有效地抵制外來文化的強勢侵襲和隱性滲透以及傳統文化沉渣泛起。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貫徹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教育目標,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促使大學生在多樣化的文化中自覺堅守主流文化。
2.2 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5]培育大學生的自由精神,樹立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關鍵是對大學人的改造,其終極價值是實現大學生的文化自覺。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禁錮在大一統的傳統文化中,主體性沒有得到真正的凸顯和弘揚,盲目地崇拜遏制著大學生的理性精神、思想自由,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停留在狹小的情感圈內,大學生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找到真正的精神家園。扭轉這種不良局面關鍵是培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2.3 有助于培養敢于擔當的大學生
當今,大學與社會關系日益密切,大學受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功利的牽制,部分學生熱衷于爭名奪利,追求功利和實用,本位的大學把“人”給吞沒了,作為主體的大學生消失了。大學生在謀取經濟利益時應當主動擔當對社會、對民族乃至全人類的責任。因此,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在保持自由追求高深學問的本性前提下,發揮社會服務的功能,彰顯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總之,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的最終落腳點是涵養大學人的文化品格和世俗關懷精神,使大學省成為兼具真理力量和人格魅力的完整的人、全面的人,從而影響、引領社會發展。
3 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的現實路徑
3.1 意識形態的自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質的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通過理論化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知識觀和審美觀向受教育者揭示人對世界的把握。”[6]
意識形態的自覺,就其現實性而言,要實現三個自覺:一是在理論上,要自覺實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融通,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二是在實踐上,要自覺實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融通,堅持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三是在創新上,要自覺實現與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融通,堅持中國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追求。
3.2 文化形態的自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傳習、文化行為和文化規定在民眾接受意識形態教育時的不同影響關系。自改革開放以來,面對不同文化碰撞,在文化形態上要保持三個方面的自覺:一是對人類文化共通性自覺;二是對多元文化的辯證性自覺;三是對現代文化發展的趨勢性自覺。
3.3 視域融合的自覺
較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上的自覺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科內涵、學科規律、學術特質、研究規范所決定的背景條件、研究對象、目標選擇、知識內容、文化意義、邏輯框架等視界結構; 二所涉獵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學科之間的知識、思維、方法在科研中形成的整合視野;三是在學科范圍內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實踐展開的視域,主要包括:認識內容、基本原理、概念體系、價值選擇、文化背景、意義指向等視界框架。
參考文獻
[1]方克立.“和而不同”:作為一種文化觀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1):26 .
[2]王文兵.走向文化自覺的哲學思考.貴州社會科學,2007,(9):48-5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704,727,243.
[4]李艷、楊曉慧.文化自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邏輯[J].中國高等教育,2013(Z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