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蔣小麗 盧雙麗


摘 要:本文以問卷調查形式分析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現狀,并以實證形式對“任務型教學法”在德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一定層面的實驗。實驗結果證明,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導向的訓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且教學效果顯著。
關鍵詞:德語口語;任務型教學法;教學;運用
1 引言
《高等學校德語專業德語本科教學大綱》[1](以下簡稱《德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德語專業本科生應具有扎實的德語語言基本功,語音發音正確,熟練掌握 “聽、說、讀、寫”四個技能,能流暢進行口語交流。《德語教學大綱》同時強調了口語教學中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說”是口語表達的主要形式。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在德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時至今日,大部分學生接受的德語教學都是以應試為主。為了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教師上課更注重書面知識--詞匯、句子結構以及語法等的講解。由于傾向性的偏重,加之德語空間表達環境的狹窄,造成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缺失,口語表達已成為學生學習德語的障礙之一。
2 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現狀分析
當下高校德語口語課堂教學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法--“教授治學”,其基本內涵是“以教授為主體的教師共同體在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學風維護、學術評價、學術審議和學術決策等領域行使權力,形成教學的大學理念和教學的治理結構。”[2]在口語課堂中,教師以教學為主體行使自己的權利,而真正的教學主體被忽視。課堂教學以知識灌輸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理解、吸收相關知識點。教學以教授為主,學生習慣被動的接受所學的知識,依賴性強,由此產生的結果是:學生不愿開口,疏于表達。無良好的口語教學環境,加之學生表達上的障礙,即使教師有時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常常以沉默回敬,口語教學活動難以開展,并陷入教學的怪圈---教師成為口語教學的主角,唱著獨角戲,而學生有口難開。長此以往,學生的心理壓力不斷加強,口語課必然成為學生的心理負擔。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德語口語表達能力現狀,筆者于2015年對本校大一至大三在校生德語口語運用進行了問卷調查,見下表:
參加問卷調查的學生為106人。口語課堂上愿意參加課堂活動人數46人,占總人數的43%,一半以上的學生游離于口語學習的邊緣。德語角氛圍輕松,學生定時自愿參與活動,但學生的參與度低于50%,營造課外語言運用的環境不理想。愿意和較為自如運用德語進行口頭表達的學生比例分別為35%和29%,學生語言運用情況也不容樂觀。害怕說德語的學生占總人數的29%,其中以新生居多,說明絕大多數的學生有想“說”的愿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教師如何進行有效指導,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3 任務型教學法運用
為了避免學生畢業后依然是口語表達的“困難戶”,本人嘗試改變現有的口語教學模式,把任務型教學法運用于德語口語教學之中,以期有效改善現狀,為學生創設良好口語教學環境,促進學生開口說德語,解決學生開口難的問題。
(1). 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教中學”,即“用語言做事”的教學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展。該教學法注重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強調以課堂教學效率為前提,以任務為核心、計劃、組織、實施語言教學,即任務是整個語言教學的核心,同時也是語言輸入、輸出和學生語言運用連接的紐帶。通過任務的實施,培養學生運用目的語的交際能力。任務教學法理論認為:語言的掌握是在任務活動中使用語言知識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傳授語言知識的結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以達到學生掌握和運用目的語的目的。
(2). 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語言輸出是通過學習者對輸入的知識的內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進行輸出。當語言轉化為輸出時才能實現對所學知識最大程度的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創建接近于自然語言習得的教學環境,通過任務讓學習者大量的接觸目的語,在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中,以真實的語料和社會交際來激發學習者的參與意識,解決問題,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任務型教學法以語言學習的四個重要條件為前提:語言接觸、語言使用、學習動機和語言教學。實施教學的過程分三個階段:任務前、任務中、任務后。在任務前階段,教師導入任務,呈現完成任務所需的知識,介紹任務要求和實施任務的步驟,并下達進行任務的指令;任務中是學生以合作形式完成任務;任務后是教師指導并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分析,第二階段,即任務中是教學活動的核心。
(3). 任務教學法在德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
筆者以某學院15級德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新生入學的第二學期開始采用任務型教學法進行教學。根據Willis的教學框架,任務型教學模式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以及對教材的熟練掌握,還要求教師對教學目標具有獨特的見解,并有能力設計出完善的教學計劃,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制定獨特的學習任務。[3]筆者在任務前階段,為提高學生有益的輸入,幫助他們熟悉話題背景知識,講解有關知識點。以《當代大學德語》第二冊第一課為例:“Lektion 1 Der Campus und die weite Welt”,教師以本單元標題為契入點,布置任務一,要求學生根據單元標題對內容進行預測;任務二,師生角色互換,學生基于教學內容提問,教師作答,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緩解學生怕提問的緊張情緒,對所學內容有一個預測,為學生任務的參與做好鋪墊。任務前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與實踐,達到預熱效果,挖掘了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做到“三會”:會解釋、會替換、會使用。讓學生解釋“Campus”的概念,并運用Universit?t、Hochschule等詞進行替代練習,學習運用詞匯造句,如“Alle Kurse warden auf dem Campus der Universit?t abgehalten”,由詞到句的擴展學習運用,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成為課堂的主體。
任務中,通過對不同的文章類型、基于學生設計出相應的可操作的任務,便于學生進行語言聚焦及練習,讓學生合作完成任務。此環節中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容忽視。任務實施中,教師所起的作用強化了教師的責任意識,明確教師的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合作完成教學任務。任務前,學生對所學的第一課 “Der Campus und die weite Welt” 已做熱身練習。任務中為學生設定的任務:以學校為主題,展開日常對話。活動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討中德學校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知識點,圍繞主題發言合作完成任務,教師場外監管指點及糾正幫助,幫助學生有效開展口語活動,完成特定語境下語言的運用。
任務中旨在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參與實踐,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合作完成任務中增強學習的自信,同時也看到自身的不足之處,積極進行彌補。如有的學生發現自身語感不強,缺乏隱性語言知識,課后通過大量的朗讀、背誦或口語練習來增加自己的語感。又如,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課前給學生布置相關主題任務,要求學生以報告形式做準備。學生通過搜集資料、翻閱書籍、報紙、或問卷調查等形式完成報告,并以德文報告形式呈現出來,在全班進行陳述。這種方式極大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學生收獲頗多,不僅擴大了詞匯量,還學會了知識點的整合,受益匪淺。
任務后目的在于糾正錯誤,升華語言。在這一環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整個任務過程進行回顧并分析小組執行任務的情況。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充當評價者的角色。任務完成后的評價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及時、恰當地對學生的任務成果作出評價。學生完成 “Der Campus und die weite Welt”這課的任務后,教師進行點評并補充完善不足之處,使學生清晰地了解任務完成的情況:優點和存在的不足,以利于今后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任務的設置是根據學生的情況、教材內容來確定,形式多樣,如,教授“童話”一課時,任務前,解釋概念定義,對德語“童話”、“寓言”、“神話”、“傳說故事”詞語用法進行了界定和區別,并在內容上對童話相關知識進行補充講解。任務中學生作 “德國童話”的報告。任務完成后,由學生先行評價,教師補充完善。如學生仍有問題,用德語提出,教師再進行解答。教師對任務匯報的評價不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有助于學生掌握地道的德語表達,從而強化目的語的運用。
4 任務型教學法運用成果
筆者所實驗的班級是2015級德語班,班級人數28人,大一下學期開始任務教學法的實驗,實驗為一年。下圖是三個學期學生的德語口語成績統計圖:
從上圖分析可知:第一個學期未運用任務教學法教學,且初期為口語入門階段,口語以發音教學為主,成績在80分以下的學生占總人數的14.3%。大一下開始運用任務教學法培訓,到大二上,口語教學的難度增加,考試以對話和回答問題為主,學生的口語成績80至100分之間有26人,占總人數的92.8%,其中90以上有17,比例為60.7%,成績80分以下的比例為7.14%,運用任務教學法教學,學生的口語成績有了顯著地提高。通過任務教學法的運用,學生不僅口語表達有了較大的提高,而且該法幫助學生找回了自信,提高了自身的主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師生間的積極互動實現了教學相長,促進學生的德語口語能力不斷提升。
5 結語
學生德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欠缺,促使本人探索口語教學的方法,注重口語教學的變革。教學的不斷創新,才能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任務型教學法在口語教學中的運用初見成效,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提高教學,并關注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任務教學法實施的第一個學期,教學處在該法的實驗初期,許多學生仍然習慣被動接受教學,不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利用小組活動聊天,弱生不配合,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并且教師對該法的教學也在研究完善階段,故該學期期末的口語考試部分學生成績不穩定,有回落現象。教學在任務教學法運用中完善,學生在參與中提高自身的口語能力。任務型教學法創建了口語教學的良好氛圍,增加了師生間、學生間的凝聚力,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在與時俱進的今天,教師必須適應新的教學改革形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促使學生的口語能力提高。使任務型教學法在口語教學中發揮其有效地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德語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熊艷,郭平.教授治學的演進、內涵及本質[J].教育發展研究,2012,(21):81—84.
[3]宮穎華,張紅紅。任務型教學法途徑提高大學英語閱讀水平的實證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17):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