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霞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為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由單純解決學生心理障礙為目的,向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為主要目標的轉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科學、有序進行,學校特別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重心理發展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等。使學生有效地積極預防問題的發生,促進心理素質的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每一位學生在成長和發展中都必然會面臨的挑戰,必將成為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工作于敦化市黃泥河鎮中心校。這個昔日寧靜的小學校園,如今越發熱鬧起來,為了響應上級主管部門的號召,我校于2005年8月采取了集中辦學的教育模式。因為集中辦學,這十幾所學校的孩子不得不早早地離開父母,,過著住宿的生活。由于周圍環境的急劇變化,導致小學生承受著許多心理壓力,因此,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探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通過分析,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物資刺激的變化。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小學生比較容易滿足。
第二,學校教育的缺乏。學生的家長忙于工作,把孩子給老人撫養,忽視了教育孩子的責任。
第三,交往活動的缺乏。由于居住條件的改善,大多家庭都住進了樓房。小學生放學后在家和電視、電腦為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動,在班級中往往表現出自私的個性,缺乏合作精神,不懂得互相幫助。
第四,家長過高的期望。在現代社會高學歷的影響下,使得一些家長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來越高,家長對孩子的分數的敏感度甚至高于孩子。由于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家庭管教過于嚴格,以至于學生一出家門,仿佛小鳥飛向了天空,到了學校后,就任性發泄放縱。
第五,個別學生過強的自我表現欲。當代小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比較強。但是個別小學生自我表現欲太強,太過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
我校由于生源的復雜性,家長的素質也參差不齊。很多家長的家教意識淡薄。在對家長的調查中,有75%的家長不知道心理教育,以為家長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為孩子提供經濟來源,保證學生能按時上學就可以了。因此,學生的整體水平較差。具體表現為生活習慣、學習思維、心理等方面造成學生的上進心理不強,價值觀不明確,存在自私自利、放縱自己的現象。從調查中顯示,越是到高年級這種現象越強。
根據以上分析,同時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力爭做到深淺適度,形式多樣。如開設了“心理咨詢室”、建立了“心靈之窗”播音臺,還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座談,題為“走進學生心中,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利用“心理健康調查表”更多的了解學生。除此之外,我還特別關愛差生的學習和生活,使他們感受到老師沒有拋棄他。課后,我還從生活中給與關心,沒有本子就給他們買,天冷了就會提醒他們加衣服等。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班級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班級里的同學都是他的朋友,從而建立溫暖感。我還與家長聯系,交換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長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確觀念和方法,同時針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與家長一起商量對策,通過正確的途徑,采用有效的手段積極予以幫助,以輔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同時,還要定期做到與家長聯系,及時反饋孩子在校的變化,指導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師我那次對孩子的轉化工作。
孩子的心靈是最敏感的。他們能夠通過家長、老師對自己的態度判斷出父母、老師是否真心愛著自己,同時他們也渴望得到父母以及老師時刻的關心與愛護。只要真心愛學生,并讓他們感受這種愛,他們就能以積極地努力向著父母以及老師所期望的方面發展。這就需要對學生多一些理解,抽一點時間以平等的姿態多與孩子談心,就能知道學生的心理正在想著什么,就能知道他們最擔心的是什么。不能總是盛氣凌人的一味訓斥學生,應多表示一些理解,適當地給一些點撥,這樣學生心頭的郁結往往就化解了。
教師還要再多一些“一視同仁”的關心。這些有心理困境的學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非常強,性格內向,如果教師對他們有些冷淡,他們就會感到強烈的不滿。所以教師必需真正了解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要做到一視同仁,尤其對心理素質欠佳、單親家庭的學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熱情。這并不是虛偽,這是調控學生心態的需要。
為了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更加實效化,我還經常和班主任溝通。通過班主任反饋的信息和期末檢測的成績,更多地了解學生。通過調查,各班大約5~9名學困生,占學校總數的15%左右。這些學困生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對學習失去興趣,害怕與教師交流,對自己失去信心,對任何十五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設置有逆反心理。對此,我的做法是:第一,首先要當好學困生的朋友,用真誠的心開啟他們封閉的心靈,用樂觀、健康的心境去感染失落、沮喪的失衡心理。第二,指導學困生份階段建立“自我觀察記錄”。剖析自己,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優缺點、性格特點等,制成卡片,不斷重新認識自己的發展,不斷體驗天天進步的的快樂,逐步萌芽“自憐自愛”的情緒。同時,讓他們彼此交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理。
我深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而細致的工作,今后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也許會采用多種途徑和方法,這還待我們進一步研究。只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付出細心和耐心,同時加強自身的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質,以自己規范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給學生以積極的感染,那么,我相信,心理健康教育將會被推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