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師生為完成教與學的既定任務而進行的實踐活動。作業內容設計得“新”、“實”“活”、“寬”,就能合學生的“口味”,就能激起學生對作業的期待,對學習的熱情,從而知識、能力、情感達到深層次的提高。新課程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要求有新意、有創意,巧妙而又合理,把知識、情感、態度貫穿于其中,使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和情趣,關注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要求,激發創造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作業 作業設計 減負 最優化 人文關懷
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師生為完成教與學的既定任務而進行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需求設計最優化的作業來對學生獲取的知識作出推斷,進一步評估學業成績。這種作業需要的產生,不僅能成為學生認識事物的動力,而又能推動學生去認識新事物,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評價能力再提高一步。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理念和目標作了較大的修改和調整。語文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定位于: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并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的要求,即確立新的知識體系走出知識技能取向;確立新的學生觀,使個性得到發展;確立與生活的聯系性,倡導綜合性學習。由此可見,新課程的價值追求落實在語文學科中必然要求我們教師擁有新的視野,采取新的策略,落實在作業設計中更要關注作業內容,作業過程的文化性、思想性和情感性。
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在語文教學時,老師倡導的是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多地關注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的培養,放權與學生,激發學生興趣,鼓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作業內容設計得“新”、“實”“活”、“寬”,就能合學生的“口味”,就能激起學生對作業的期待,對學習的熱情,從而知識、能力、情感達到深層次的提高。教學中,筆者嘗試著從課前、課中、課后幾方面的設計,現與老師們探討。
一、課前作業設計“導”入手,勤學博學興趣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經過前一課的學習、作業、休息后,心理上有一種暫時的內心空缺,從而短時間內形成對下一環節學習內容的渴望,或是閱讀,或是書寫、或是交流。作為老師就要抓住這一瞬時的學習需求,設計切合學生“口感”的作業,給其適時的學習添加、補充。
(一)想一想,說一說——為有源頭活水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這一切,推進世界的進步。”所以,老師在設計課前作業時不妨考慮一些“想”的作業。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出發點,引導“信息源”的產生。可以讓學生想“課文的作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在什么條件下寫成的?”;也可以想與這篇課文有關的人物、故事;還可以想“如果我去寫這篇文章該是怎樣的內容?”……
(二)查一查,找一找——為開發課程資源
加涅的動機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受動機推動的,但動機有很多形式,有些與學習有關,有些與學習無關。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我們必須關注誘因,即學生力圖達到某種目的的動機。學生有了這種動機,他的行動都會指向這一目的,并會因達到目的而獲得某種方式的滿足。如課前老師設計查找相關資料的作業,就是一種幫助學生確立動機,使學生形成一種內心學習的期望的方法。
(三)讀一讀,練一練——為豐富學習內涵
課前老師設計預習性的作業,如練讀課文,拼讀生字新詞。它既是常規性、基礎性作業,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最佳手段,更是學生基本功訓練的好方法。對于學困生則要引導其讀那些內容及規定相當的遍數,如果他覺得有難度,就鼓勵他只要在課文學完之前能讀通也可以。不讓學生感到一種學習的無休止的壓力,因為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講,沒有興趣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
二、課中作業設計“巧”滲透,樂學互學顯個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長期練習相同形式的作業會對其產生厭煩、抵觸情緒,從而不把作業當作提高知識與能力的方法。所以,教師要巧妙地把作業環節滲透在課內學習過程中,采用個體、同桌、小組、生生、師生等多種多樣參與練習的方式,使學生有好奇感、新鮮感、興奮感。
(一)自主作業——在實踐性練習中鞏固
個性化作業是課堂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課堂內要完成的個體作業,老師設計的內容應簡練一些,設計的環節應簡單一些,且要有一定實踐性、典型性。
如教《詹天佑》一課時,讓學生在學文時畫畫居庸關、八達嶺隧道的示意圖,及時使老師檢查一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掌握了哪些學生的理解力較強,哪些學生還須進一步指導。
(二)同桌互助——在交互性學習中提高
同桌合作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方式,不僅是因為位置方便,更因為通過平時的相處已經對同桌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知識水平、能力水平有相當的了解。同桌合作學習時往往會有不同的見解和體會,而伙伴關系的交流就會指出相應的缺點,并提出中肯的意見,使對方的心理自然接受。同時,在作業學習中又可以融洽生生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課中設計一、兩項具有特色的同桌作業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如一問一答式作業,朗讀比賽作業,角色扮演作業等。
(三)小組合作——在探究性交流中深入
合作的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設計小組合作作業,是教學過程從一個認知過程轉化為民主交往、健康審美的過程。
如口語交際訓練課中,設計一個介紹小組成員特點的作業。通過學生自我介紹,同桌、同組介紹,再又組長向全班作總結性交流。作業中有的學生把自己是一朵浪花,把組比作是一片海;有的說組長是花,組員是葉,組是樹 ……學生興趣盎然,其樂融融,不僅營造了一種合作互助的氛圍,更使小組成員具有了組織的責任感。
三、課后作業設計“妙”筆生,好學善學效果佳。
課后作業老師們往往認為學生學習有很大的空間,有更多參與體會的機會。但筆者認為必須設計得“妙”,注意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才能使學生感到新奇,充滿激情,發展學生的內在潛能,變作業練習為學習動力。
(一)由淺入深,設計體現層次性。
目前的課后作業設計,絕大多數搞一刀切,全班學生做同一類型的題目,同一要求,造成優等學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因此作業設計要因材施教,要為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可采取的是“自助餐”式的作業。四個層次,難度由淺入深,從詞到句,句到段,由段到篇的要求。教師讓一學生自由選擇任意一、二題做做,有利于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并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加深。
(二)由點到面,設計蘊含情感性。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延伸。傳統的作業一般是課后讓學生抄寫字詞、背誦課文、完成思考與練習,單調枯燥,缺乏彈性,脫離生活與學生實際。而新課程創導的是鞏固知識的基礎上、增加趣味性作業,使學生走出討厭作業的心理。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讓學生動手收集有關世界童話的資料,辦一期《童話博覽》報,既豐富了學生動手能力又增加了學習的興趣。
(三)由內而外,設計具有拓展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樹立大教育的觀點,要走出課堂,以課內促課外,要去閱覽室,去圖書館,去參加實踐。教師在這新理念的指導下,應借助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把學習空間拓展到自然社會,并把“時代活水引入課堂”,真正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使課內靈性閃閃,課外生機勃勃。因此我們教師在拓展學生作業方面下功夫。
又如,完成了“我的好朋友”一課的作文時,教師又問:“怎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請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多感悟,多多體會。”從而把生活與作業,作業與情感緊緊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語文處處皆生活 ,生活處處皆語文。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會多一份感受,多一份體驗。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達到最優化目的的不完全是老師的設計,而是學生學習的方式“最優化”,學生主體意識的“最優化”。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不會當成是負擔。課堂是老師與學生創造的,作業也是老師與學生創造的。老師與學生同是學習的生命線,既要在乎“我”,更要在乎“你”。教師要視學生為朋友。
參考文獻:
[1] 施良方.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鐘啟泉.基礎及愛與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3] 于利. 作業的設計.《中國教育學刊》, 2003年第5、6期
[4] 李吉林.情境教學與情境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作者:李慧 通訊地址:西安市蓮湖區機場小學(豐鎬東路190號)
聯系電話 :15091630939 郵編:710077
工作單位:西安市蓮湖區機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