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 要:音樂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如何更好開展音樂課?音樂教育中音樂美學又如何體現?音樂美學對音樂教育有何重要意義?本文是從音樂美學理論與音樂教育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以上幾個問題。
關鍵詞:音樂教育;音樂美學;人格
文章編號:1004-7026(2017)18-0131-01 中國圖書分類號:J601 文獻標志碼:A
1 音樂美學對音樂教育有指導作用
1.1 音樂美學的任務和根本目的決定了對音樂教育指導作用
音樂美學的任務主要在于闡述音樂藝術的特殊性、特殊的審美規律,根本目的在于從美學角度去揭示在音樂藝術的創作和欣賞中人類審美活動的最根本規律。實現音樂教育的基本措施是:在學校開設音樂課,學校通過音樂課教授音樂知識給學生的行為就是人類對音樂藝術欣賞的過程。
1.2 音樂的教育功能對音樂教育具有指導性意義
音樂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作品表現出的作曲者對現實的情感。政治、道德倫理方面的評價。假如這種評價被學生所接受,就能影響他們、教育他們,學生對作品中的情感總是以主動的態度去接受的,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音樂教育才有可能潛移默化對塑造學生的情感、性格、審美、價值觀起到作用。因此音樂的教育功能作為音樂美學中音樂特殊社會功能的一部分,音樂課程才有必要在學校中開設。
2 如何應用音樂美學對音樂教育進行指導
重視音樂美學對音樂教育的指導作用,將音樂美學更好的融合到音樂教育中,對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2.1 音樂美學的教育功能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
音樂的教育功能作為音樂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通過長期的對人的感染,潛移默化地實現的。
2.1.1 由于一個人長期反復的聽到某一種情緒類型的音樂,在道德情操方面會受到影響。音樂工作者在學生音樂教育啟蒙時期,要培養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意愿。
2.1.2 音樂教育功能的實現是要求聽眾具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儲備的,否則音樂的教育功能很難實現。如農夫去欣賞交響樂,他未必能懂得這首曲子創作的精髓。所以教師在講課時注意講音樂課之前,注意給學生講說該音樂創作的時期,背景等即注重課堂導入,以防學生在接受音樂知識時會比較慢。
2.2 從音樂美學與音樂教育差異中尋求實踐指導
2.2.1 音樂教育具有功利性而音樂美育具有非功利性。音樂美育沒有直接功利性目的,它旨在構建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完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自由、和諧地發展。從學生角度來講,這啟示我們學習音樂不要摻雜任何功利性的念頭,要心無雜念的去鑒賞音樂。從教師方面來講,教師的音樂課程備課,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去掉功利性的概念,培養具有完善和諧個性的學生。
2.2.2 音樂教育強調認知性而音樂美育強調情性。音樂美育主要是訴諸人的情感,在音樂審美中怡情悅性,獲得一種精神享受。這啟示教師不應強調傳授音樂的基礎知識和技術操練訓練,要求學生了解,掌握音樂創作、表演和欣賞的規律程序和方法。
2.2.3 音樂教育的手段非審美性而音樂美育手段具有審美性。我們的音樂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狹義的“技術性”教育,不應以培養訓練學生的音樂才能和技巧少數的幾個歌唱家、演奏家、作曲家為目的。而是應該著眼于音樂本身,最終實現學生審美心理結構的建構,從而使其身心獲得健康的發展,并且培養出具有完善和諧個性的人。
3 音樂美學對學生人格的塑造
音樂美學不僅對音樂教育中教學課程上有指導作用,而且還會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培養,起積極作用
3.1 音樂美學具有啟發學生審美思維的作用
學生通過接受音樂美學教育,可以了解音樂中蘊含的民俗民風文化、 社會、 政治政策等文化價值的拓展過程,同時因為音樂美學的協調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情感性原則和超越性原則,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 情感理智、 價值觀念等得到改變,審美能力和審美創造力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塑造和升華。
3.2 音樂美學有助于完善學生人格,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人生道路并不會一帆風順,讓學生了解貝多芬、莫扎特、貝爾格等音樂大師的生平,這有助于學生在遇到挫折時,會迎難而上,而不是輕言放棄。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古往今來,可歌可泣、堅忍不拔的故事,激勵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結束語
音樂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生活的藝術形式之一,音樂美學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應用。在音樂教育的范圍,兩者更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本文簡單的以音樂美學對音樂教育有指導作用、如何應用音樂美學對音樂教育進行指導和音樂美學對學生人格的塑造進行簡單的分析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