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雷
摘 要: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無限的想象空間,蘊含著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十分有利的因素。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利用好這些因素,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通過把握解讀的“模糊性”、作品的“文學性”、語文的“人文性”、學科的“實踐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情感、創新人格、創新能力。
關鍵詞:語文;學科特點;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始終是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學段、各學科、多種教育渠道的齊抓共管,才能卓有成效。相對其他各學科來說,語文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想象空間,蘊含著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十分有利的因素。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在充分把握語文學科特點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利用好這些因素,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
一、結合理解的“模糊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每一個人的解讀都會因人而異。這種獨特性不僅表現在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對人物的評價上,還表現在對語言材料所構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說,正是語言的這種“模糊性”和讀者的“創造性”,才使得枯燥簡單的語言變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優化教學過程,在閱讀理解課文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首先,讀前注重激活學生思維。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與眾不同、領異標新的問題。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維矛盾,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探索新知識;其次,讀時注重引導表達感悟。無論是學生的“疑問”和“感悟”,只要是學生自己的思維成果,都應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重視。教師要善于創設一個寬松的氛圍,應用恰當的形式,誘導學生把自己思維的結果表達出來,從而形成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碰撞;第三,讀后注重鼓勵多元理解。教師要告訴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見解。并通過教師的評價,在學生中積極倡導一種敢于爭論、敢于發表不同見解,敢于向權威發起挑戰的精神。
二、挖掘作品的“文學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情感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有疑問才能有思考,才有發現和創造。知識是在思考中增長的,在疑問時創造和更新的。而推動人不斷深入地鉆研疑問,獲得勇攀高峰驚奇的是持久而穩固的興趣和創新的熱情。學生穩定的創新情感對其創新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文學精品,文學性很強,十分利于學生創新情感的形成。
課本中的作品有的語言機智幽默,富于情趣;有的情節波瀾起伏,引人入勝;還有的人物鮮明生動,令人神往。十分適合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的特點。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養學生對語文本身的興趣。同時,在師生共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多站在學生的立場去理解、尊重學生獨特的解讀,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以鼓勵和表揚,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這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語文創新活動帶來的樂趣,當這種樂趣不再來自老師的表揚、同學的認可,而是學生發自內心的因創新成功后而獲得成就感的喜悅時,也就是學生創新情感形成之時。
三、把握語文的“人文性”,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
心理學研究表明:“與智力相比,自信、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對人的創造力的制約更為明顯。”換句話說,人的創新能力高低與人的某些個性因素有密切關系,這些因素包括:自信、自立、自制、好奇、恒心、勤奮、好勝、質疑等。而語文教育的功能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延續,更是人文精神的傳遞。所以語文包涵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為培養學生創新性人格提供了豐厚的精神營養。
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課內外閱讀材料等資源,深挖這些閱讀材料中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將其內化,將人文精神根植到他們的心中。如著名人物的人格魅力,像樂觀曠達、勇于嘗試具有創新精神的蘇軾;像敢于懷疑、敢為人先,終于研發出世界超級雜交水稻的袁隆平等等。而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一些不利學生創新人格形成的觀念。尤其是漢語言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深刻地打上了漢民族的文化烙印,在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性格中有許多不利于學生創新性人格培養的思想,如“老好人”式的中庸之道,謙虛謹慎,畏首畏尾,遵從權威等。教師引導學生站在21世紀的高度,從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競爭背景中去審視這些傳統思想,從而培養自己敢于創新的人格。
四、抓好學科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程專家一致認為,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通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對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也就是說,學生創新能力需要在大量的語文創新性的實踐活動才能形成。
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和廣泛的教學資源。作為人際交往的工具,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這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鍛煉和實踐的機會。
在課堂教學的組織上,教師要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多開展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語文實踐學習活動。同時,教師更要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課外,跟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創造課內與課外、學習與生活、讀書與實踐相互融合的大語文教育。引導學生課外閱讀實踐,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引導查找資料的實踐,培養學生通過圖書、網絡等收集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習慣和能力。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教師要讓學生尋找語文實踐的機會。把自己的所學在生活中得到應用,如給親友寫對聯,為商家寫廣告語,把新學的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等。在具體的組織形式上,可以通過教師布置開放性作業,也可以是學生以自主、合作方式開展實踐。
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素養的一塊沃土,但是這項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追求卓越的精神,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情感、創新人格、創新能力的終極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