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悅
【摘要】扶貧再貸款自2016年3月創設以來,在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對貧困地區的信貸投放,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和貧困人口創業就業發揮了顯著作用,根據中央“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工作要求,在實際使用中,扶貧再貸款支持精準扶貧政策效果需進一步提高。本調研針對扶貧再貸款政策在陜西實踐與資金使用模式創新,闡述了提高扶貧再貸款支持精準扶貧政策效果的幾點考慮,分析了目前扶貧再貸款在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提高扶貧再貸款支持精準扶貧政策效果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扶貧 貸款 管理 實踐
扶貧再貸款自2016年3月28日創設以來,在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對貧困地區的信貸投放,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陜西扶貧再貸款實踐與資金使用模式創新
(一)扶貧再貸款管理實踐
自2016年4月人民銀行白河縣支行(陜西省安康市)率先發放全省第一筆1億元扶貧再貸款以來,截至2017年6月末,陜西省扶貧再貸款累計發放96.45億元,余額65.18億元。自扶貧再貸款利率新規頒布以來,陜西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發放的涉農貸款加權平均利率4.34%,低于同期金融機構運用自有資金發放涉農貸款利率5.98個百分點,累計帶動轄內使用扶貧再貸款的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1794.24億元,是扶貧再貸款累放額的18.6倍,按可比口徑較上年同期多發放254.32億元,增長17.01%。扶貧再貸款的使用有效降低了貧困地區社會融資成本,帶動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對貧困地區信貸投入。
(二)陜西部分地市扶貧再貸款的資金使用模式創新
在一年多的實踐中人民銀行西安分行嚴格按照相關規定督促轄內各分支機構加強扶貧再貸款使用管理,人民銀行各市中心支行在參照支農再貸款的工作經驗與成效基礎上,結合轄區精準扶貧實際情況,積極引導轄內法人機構運用再貸款資金創新金融精準扶貧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典型做法與經驗。如安康中支建立“名錄制”以及扶貧再貸款“精準使用示范點”以提高再貸款使用精準性,與財政貼息相結合降低貧困戶融資成本。漢中中支通過“扶貧貸+企業+基地+貧困戶”模式推進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扶貧政策有機結合,為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創造出一條從“輸血”到“造血”的新路徑。榆林中支推出的以“陽光貸”、“陽光扶貧貸”為核心的品牌發展帶動戰略。
同時,借助扶貧再貸款資金優勢,陜西轄內各法人金融機構積極探索精準扶貧金融創新,開發出多款適合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及相關扶貧生產主體的金融產品。如針對貧困戶多層次的信貸需求,寧陜農商行以扶貧再貸款和自有資金相結合,推出了脫貧貸、產業貸、惠農貸等金融扶貧系列產品,重點支持貧困戶發展種養殖業和服務業,培育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的輻射放大功能。
二、提高扶貧再貸款支持精準扶貧政策效果的幾點考慮
(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與防范金融風險相平衡
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整體較為落后,企業生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普遍較弱。此外,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收入少且不確定,這部分客戶抵抗經濟生產的風險能力微弱,一旦市場行情發生逆變或者自然災害造成損失時,往往不能及時清償形成不良貸款。在金融支持扶貧過程中,一些金融創新產品可能短期看來,擴大了信貸規模、形成了當前收益,但從長遠角度,可能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法律風險或道德風險。金融機構不能盲目擴大信貸投放,要防止冒名貸款、套取補貼、貸款用途改變或大面積違約的情形出現,保障扶貧再貸款資金風險可控,形成可持續發展。
(二)信貸投放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相匹配
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做好發展規劃,做到產業發展和信貸規劃互利共贏。在現行商業銀行績效考核機制中可能會帶來金融機構追逐短期利益從而產生短期行為,為了緩解自身業績壓力而盲目擴大信貸投放造成信貸投放規劃與地區產業發展規劃相悖,甚至加大對水泥、鋼鐵、煤炭等能源工業及產能過剩行業信貸投放,而摒棄脫貧攻堅任務本源目的。在金融扶貧實踐中,金融機構應當選擇有發展潛力、市場前景廣闊的當地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加大支持力度,推動甚至引領當地產業發展,從而實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帶動貧困人口可持續性脫貧,實現產業發展和信貸增長的良性循環。
(三)支持貧困戶自我發展與帶動發展相兼顧
在衡量精準扶貧績效過程中,需要考慮資金帶動效果對績效的影響。不能一味的將扶貧再貸款資金投放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比例作為衡量精準扶貧績效的唯一標準。對于沒有勞動能力、創業增收無望的貧困戶,以及不滿足銀行信貸風險審核標準的企業或項目,金融機構應當慎重放貸。金融扶貧的關鍵是培育和發展貧困地區金融市場化運行的長效機制,要防止將來因扶持政策的退出,造成信貸增長因失去框架支撐和路徑依賴而出現大幅下滑。
三、提高扶貧再貸款支持精準扶貧政策效果建議
(一)完善扶貧再貸款支持精準扶貧政策效果評估體系和激勵機制
建議積極與扶貧統計系統對接,建立涵蓋省、市、縣、村、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息采集體系。從扶貧再貸款投向用途、利率定價水平、配套資金量、精準扶貧效果、資金使用合規性等多方面綜合評估金融機構扶貧再帶款使用效果并細化納入MPA評估。用差異化利率水平、差異化申貸流程、差異化限額分配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擴大貧困地區信貸投放,提升扶貧再貸款使用績效。
(二)加強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協調配合
為實現信貸規劃與產業規劃的互利共贏,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引導和推動商業銀行改革現行績效考核辦法,督促其建立以資本金配置效率和經濟增加值為主要約束的考核機制,做到可持續發展。并加強對經營績效失真和違法違規經營監督和處罰的力度,從根本上抑制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和非理性競爭行為。引導貧困地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靈活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結合當地特色產業,創新產業扶貧貸款模式,支持帶動貧困戶就業發展的企業(含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經濟主體),激勵企業為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三)擴大扶貧再貸款政策覆蓋面
目前扶貧再貸款僅適用于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等4類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農業銀行“三農事業部”、郵政儲蓄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一直都是支持“三農”和金融扶貧的重要力量,同樣承擔扶貧任務,建議考慮將上述金融機構納入扶貧再貸款政策覆蓋范圍,調動更多金融機構參與精準扶貧,充分發揮政策撬動作用,進一步降低扶貧貸款資金成本。
參考文獻
[1]鄭壽明.再貸款在金融扶貧中的效應分析與創新應用[J].福建金融,2017(2).endprint